用了两个清晨一个晚上,读完了暑期阅读计划的第一本书--蒙曼品读唐诗之《四时之诗》,跟孩子们说过了“读书是欠债,写作是还债。”那么,读完了便该开始还债之旅了。
持续数日的高温被一场荡气回肠连绵婉转的雨洗刷殆尽。竹簟微凉,拥被夜读,喜不自胜。虽然还有各种计划要写,课例要备,但愈是任务繁重,压力山大,我就愈想沉浸在书的世界中逃离种种繁杂。正如东坡诗云: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读蒙曼老师品析唐诗,不禁想起了我读诗之旅。小时候哪有人教你背古诗。所有的古诗都来自于语文课本。如今大都已经迷失了来路。唯一记得一年级还是二年级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不知其意,懵懵懂懂。用那时的自己跟现在的孩子相比,真是孤陋寡闻到令人发指。忽想起艳艳班那个孩子说过的--村里的学霸城里的渣。细细品来还真是那么回事。犹记得四年级时去参加县里的语文竞赛,有一道题是写出左形右声的字,我完全蒙圈。因为根本不知道形声字的概念,可能我的老师都不知道。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有挫败感。那时我以为形声字是特别神秘的难题。现在想来,那时的农村娃娃真是可怜。并不是我们不如城里孩子聪明,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就只有那么大的一片天。别人的司空见惯,确实我们的闻所未闻。我上小学后很久一段时间,都以为这世界上只有“陶”“王”两姓,有一天听到一个高年级女生姓刘,惊为天人,沉吟了数日。
什么时候开始读诗的呢?好像是五年级。那时从隔壁读到了一本台湾作家罗兰的文集。有一篇文章提到了很多诗人,称呼的是他们的字,如放翁,稼轩等。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他们分别是谁。从那本书中看到了一些诗句,觉得自己读懂了,很喜欢,反复读。还抄在日记本中。从那时起便觉得自己不同于身边的那些同学,一副知音难觅的样子。现在想来,那本如今已记不起名字的小书,才真真是我古诗词阅读的启蒙。后来咬牙买了一本《宋词三百首》,其实大都是读不懂的,还是很用心得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虽然那字迹如今看来可笑无比。既无历史知识,注释看起来也费劲,却日日捧在手里,觅一些自以为读得懂的诗句,反复吟诵,却也记了不少。其中很多诗句后来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在望文生义。还有一些句子已经很熟了,全词却如同没有见过一般。就这样打开了一本宋词,我就开始了多愁善感的青春期。瞧不上那些嬉皮笑脸的男生,瞧不上男孩女孩间的追逐嬉戏,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别人却幼稚无比。
真正读懂诗,是因为一本别人的书。村里一位被我称为姑的姑娘,与我二哥一般大小。她家有一本《历代诗歌选》,我一拿到便爱不释手。借来了好像总也没读够,没读完,一直也没有还给人家。以至于很多年我见到那个姑,都有些抬不起头,生怕被人追债。那本书的第一篇,选的就是李白的词。应该是从唐到元的词集。一句“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就让我移不开眼。《忆秦娥》《长相思》等,明显比小时候读的宋词三百首容易懂。于是便有了一遍遍的摘抄,甚至在桌上一遍遍地书写。有一次,被心仪的那个男孩发现上体育课时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写诗,他轻声问我写的什么,我低头不语脸红心跳。唉,一读诗词误终生呀!
关于诗词的记忆,还有《倚天屠龙记》和《江城子》。我一直以为自己很善感,其实却粗心无比。那时的文学启蒙,离不开隔壁和电视剧。那会儿电视上热播的是马景涛版的《倚天屠龙记》,我一直想成为安静的女子,却总给别喷活泼开朗的印象,心中甚是懊恼。对武侠剧其实没有多大兴趣。有一天,那个目光如炬的男孩对我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首词非常深情,说的便是《江城子》。他只读了一遍,我却已经记住了许多。那时不知道是东坡所做,不知道是他为了纪念亡妻。只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后面的“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是深得我心。哦,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岁月,一去再也不回来了!
后来上师范,自修汉语言文学,读的诗多了,渐渐懂的也多了。年少时望文生义,不读诗人背景,不记诗题的恶习却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凭借的仅是几分天赋与好记性,缕缕勉强合格,修完学业。对于古诗,对于学习,更多的是当了老师后才有频频有醍醐灌顶,恍然大悟之感。今天听刘骁峰老师讲书法,再联系自己读诗的历史。不由得感叹,一个孩子,在学习最初接触到最正确最规范的教育是多么重要。我的书法基础,全凭初中时父亲买的那几本字帖,三分钟热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全套被借走不知所终。师范时也练字老师只讲规则不讲原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在我的小时候,我的老师能像我教孩子们读诗一样给方法,养习惯,如果我的书法课上,老师能像刘骁峰老师那样讲文化,将原理,我要少走多少弯路呀!
之前读了夏昆老师的唐诗宋词系列,了解了诗人的生平轶事,今天读了蒙曼老师的书,更是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前觉得拗口的诗句,在大家解读以后一气呵成,妙不可言。如果孩子们一开始就能由一首诗读一个人,读一个朝代,读一组诗,那么,他们的学习该多么快乐!我多想重新当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