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微信团队通过“微信派”发出推文,回应关于公众号“刷量”一事。推文中称,将继续加强技术手段,确保平台的真实、公正和公平。
28日晚上,部分微信号阅读量出现严重“缩水”,运营者纷纷猜测是用于刷微信阅读量的工具出现宕机,或者腾讯官方对于刷阅读量的行为做出管制。而微信团队这次回应,虽然并没有对原因进行具体说明,但无疑增强了用户对于微信阅读量的信心。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在“后公众号时代”,众多自媒体号该何去何从。
在看到关于“刷量”的消息之后,第一反应往往是:生产不出高品质内容的公司,你的日子以后估计不会好过了。如果说,在这之前没有品质内容的公众号还能够靠着“刷量”来维持一下数据,混口饭吃的话,这次过后恐怕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当然,伴随着“后公众号时代”而来的,是内容付费市场的日趋成熟。
在几年前,中国人普遍认为,内容不值钱,无论是音乐、影视剧、小说、新闻、应用,各种网络资源都应该免费获得,还大肆提倡所谓“互联网精神”。那为什么到了今年,付费趋势悄然到来?
1、只有付费模式才能平衡长久利益关系
在线媒体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积累更多的用户然后做广告,第二种是提供独家、优质的内容让一定数量的用户为之付费。
比如在自媒体领域,从前自媒体人变现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全是广告,各种一条二条的软文满天飞,但这对用户体验来说是一种伤害,毕竟在这个信息流超载的时代,没有人愿意看你各种花式秀广告。
经过近5年的用户培养,以及其他诸如视频付费会员等市场的由无到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容收费窗口的到来。而趁着这个窗口期,一批像是《今今乐道》、《樊登读书会》《雪枫音乐会》等内容收费IP迅速崛起。
优质内容的付费收听或者收看,能够激励内容生产者努力做出有品质的内容,从而能让用户获得更健康、更高质量的内容,使得用户更愿意为内容付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平衡内容生产者、平台和用户之间的长期利益关系。
通过内容付费,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用户对自媒体人的二次投票,强化了用户“用脚投票”的连带后果,间接建立了一种用户对于自媒体人的评价系统。
实际上,在国外,内容收费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了。《纽约时报》网站规定读者每月可以免费阅读十篇文章,此后就必须付费阅读。《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则设立了付费、免费和注册用户内容混合的方式。
2、用户习惯在慢慢建立
我们在互联网上习惯了免费,但也习惯去寻找对自己来说“更有价值”的东西。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寻更品质的生活。而一大部分人认为体现他们高品质生活的地方就是“为有品质的东西付费”,这里当然也包括了有品质的内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为Kindle买正版电子书,一方面内容有保障,另外大家不用浪费时间去找盗版的。
实际上,腾讯官方2015年就在内部做了一个付费阅读的开发测试,不过很快被雪藏,或许是因为当时用户的付费阅读环境还不成熟。随着内容付费的窗口打开,我们欣喜的发现用户对于内容付费的习惯也在慢慢建立,有一大部分人开始接受为“对的东西”付费的理念。
3、在线支付系统越来越便利
微信支付、支付宝钱包、百度钱包以及Apple Pay能够支持各个生态系统的内容,各种内容付费都是一键搞定,感觉跟没花钱一样。而在这种便捷的支付体系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通过付费来支持他所喜爱的内容制造者。
“内容付费”到底是否是个风口呢?对于自媒体来说,“内容付费”意味着可以让内容变为商品去赚钱,省去了内容到流量,流量再到广告的这一中间步骤。优质的内容从此离钱更近了,甚至,优质的内容本身就是钱。而对于没有能力生产高品质内容的公司,可能会遭遇用户的冷落。再没有了“刷量”这个法宝,估计日子不会太好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