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素养是每个历史人应当具有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从千百年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精华,在各个地域的各个时期,我们总是能从历史人物,事件中发现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并将其凝练升华,作为研究历史的标准,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见证了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中华民族也成为了历史素养最好的印证者。
在我看来,历史分为两种,一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另一种则是被记载下的史料,而历史研究者则是读懂历史故事传承历史精神的人,同时历史人也应该有历史素养,最重要的历史素养便是求真求实。
中华民族便是求真求实的代表。早在原始社会,生活在中原的先祖们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逐步完成了由采集食物到种植食物的过渡,与欧洲不同,中原地势平坦,长江黄河给作物充沛的水源,因此种植作物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种耕作的习惯也造就了中国人安土重迁,更为安稳,保守的生活习惯。而求真务实的品质也是从这里起源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文明传承具有稳定性,传承性的特点,从商周时期到秦始皇大一统,这期间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直至最后的稳定。西周的周公推行周礼,是儒学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所主张的德治思想便是先秦时期人民朴素的要求。以德配天,用德祈天,敬德保民。相比较于同一时期罗马帝国的贵族与平民对立,因而不得不确立一系列法律,周朝的统治政策更加重视道德的力量,它要求君主用道德管理人民,而人民也自然会效忠君主。而这种统治方法与后世的各种统治方式相比就要高明了很多。中国作为欧亚大陆上没有被宗教支配过的国家(曾经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皇权仍占主要地位,表现在皇权对宗教的绝对话语权上),从没有出现过西方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的互相倾轧,一方面它有利于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也导致皇权的膨胀,或许中国在动荡时期地方割据的出现也受这方面的影响。
中国周朝的统治政策就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所依靠的不是天命,而是人为,这是求真求实的表现,君主不寄希望于飘渺的神仙,只是利用它稳定自己的统治。这一手段为中国封建王朝所广泛使用,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凭借人的力量。儒学大家们具有人文精神,笔者一向认为,人文精神对人的重视是求真务实的表现,对未知的崇拜是人的本性,而人民们冲破了对神灵的崇拜而转向对现实的关怀则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儒家学说是对周朝宗法制度的延续,对人的重视,对人伦礼法的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进取态度,是儒学的三个特点,同时也是对求真务实精神的体现,研究儒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研究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求真务实精神。
如果要深入研究历史素养,做到求真务实,人们应该从三个角度出发,第一个角度是文本意识,第二个角度是问题意识,最后一个则是当下意识。
文本问题是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一切史学的研究都应该基于史料的研究,这一点是世界历史研究的通用标准,因此历史大家们都有着近乎严苛的历史考察标准。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从先秦时期的诗歌,孔子整理五经,再到汉代的文化政策,以及宋代及以后的理学,中华民族始终把先辈的思想奉为圭臬,即使其中也出现了焚书坑儒等现象的出现,但是在宏观上中华民族始终把以往的文化作为最高的理念。国外历史学家曾用“厚古薄今”一词评价中国文化,仔细想来也不无道理,从孔子开始便流行起推崇旧学的浪潮,而朱熹的理学更是把这一浪潮推向了高潮,他们把自己作为传道者,愿望着将过去的经典传承给后人,因此中国人对过去历史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因为这种文化环境,中国人的文本意识也逐渐地发展壮大,司马迁,韩愈都是其优秀代表。至于薄今,则是针对封建社会的中国。
文本意识是历史素养的一部分,也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当今的中国发扬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有着重要意义,注重文本意识也对保护中国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问题意识较文本意识更加接近我们的生活。因为人的一生便是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具智慧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在遇到困难时的考虑方式和解决方法一直被全世界所借鉴。在科技上,中国有四大发明,在制度上,中国创新地提出了科举制,在关于处理土地问题上,中国的均田制,限田制都是十分先进的方法。中国人民在近代经历了百年屈辱后,更是坚持马列主义不断创新,积极改革,不断开放,最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联合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钻研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都以怀疑的精神去研究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中华民族也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以创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创造未来。我们的民族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克服了数不胜数的困难,即使近代以来中国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落后于时代潮流,但是我们还是凭借努力与坚持谋求振兴。我们遇见了不同的问题并不断地克服它,用一种宏观的视角长远思考,这一方面是全球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独特之处。
最后则是当下意识。人们总是活在当下,不论有多么宏伟壮大的目标,人总要一步一步才能实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国人的当下意识是有目共睹的,不论是务农的生活,还是保守的思想观念,都是中国人较虚无缥缈的来生更乐意去过好当下。当下意识同时也体现在儒学中,儒学一直是宣扬积极入世,重视现实的学说,早在孔子时就有着 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这称得上是中国人的人本主义之源。而当下意识在今天的意义便更加丰富,注重当下,能使我们避免眼高手低,能够稳步向前,注重当下,能让我们步步为营,谋求更长远的未来,中华民族注重当下,注重人文的智慧是我们能够不断向前的动力之一。
最终我想说的,便是爱。
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富有爱的民族,而博爱精神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历史素养。众所周知,人类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这期间无数部落无数民族都消亡在血腥的战争之下。在历史上,因为民族的矛盾,宗教的矛盾,无时不刻不发生着战争,近代以来欧洲更是以惨无人道的殖民手段将大半世界征服。而中华民族却不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仁德,礼义廉耻作为信条被中华民族信奉,因而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强大的唐朝不会凭借武力进行屠杀,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也不会因为他国人民的无礼而大发雷霆。中国威而不霸,施恩于四方,渴望着构筑天下大同的世界,这是西方殖民者所没有的思维。
汤因比曾在七十年代预言,未来的世界会是中国的世界。中国人民有着宏大的视角,优秀的品质,进取的精神,他们从历史洪流中吸收的经验成为他们向前的引擎,中华民族足以灿烂历史的星海,中国的博大浩瀚足以造就世界和平的未来。历史研究者应当继往开来,以更加广袤的视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解读中华民族,去推动国家进步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