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篇文章的结尾写到:“能发现美好,能表达出美好,能给读者以美好,就是写作者最大的收获吧!”一个文学教授评论说“出了一个美学论题:‘美是客观存在的,人感受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在主观意识作用下,使‘自然’变成‘自然形象’才产生美”。
说得真好呀!这真是一个好的论题!你想,很多东西就在那里,有的人就是喜欢,有的人却就是无动于衷。有人登高赏月,“哇,好美啊!清光流泻,如入仙境”。有的人却说“月亮有什么好看的,天天能看到啊!”
所有事物,在于感受。你感受它美,在你眼里它是美的;你感受它丑,在你眼里它是丑的;你根本没感受,在你眼里它是无足轻重的。有的人感受到美,善于表达,这美传递开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美,感受到了美。
清华园的荷塘,有多少学子天天经过。有些人是为着它的清静在这里读书,有的恋人是为着它的静谧在这里甜蜜,有的只是匆匆赶课的过客,当然也有人静静地在这里观花闻香赏月。毕竟它确实漂亮,有幽静的小路,有袅娜的垂柳,有田田的荷叶,有高洁的莲花……
但是,当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广为流传的时候,有多少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在这荷塘边吟诗作赋;又有多少游人进清华园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这荷塘;还有多少学子因为这闻名的荷塘而报考清华……
在朱自清笔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多美呀,真想全部摘录下来。细细品味,是不是他写的比你看到的更美,但是他写的是不是同样的景?他用了拟人用了比喻来描述,我们好像真的看到芭蕾舞女亭亭的静立,看到了歌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看到了眨巴着眼睛的珍珠…这荷塘活了起来,灵了起来,更美了起来!
再看看月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没去过荷塘,但你通过《荷塘月色》看到了,而且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荷塘。看到了月光下的荷塘柔嫩得让人不忍碰触,月影生出魅惑,乐曲流淌其间,如有白衣仙女轻舞长袖,自在飘弋……荷塘这个自然存在,被灵动地描述了出来,它这么美,你无法再忽视它。
突然想起一首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所有事物,就在那里。不管是事是情是物,不管见与不见,爱与不爱,它就在那里。只有通过一些锲机,发生一些变化,才能“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漠然相爱,寂静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