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培训笔记:创造智能的培养、空间表征的作用

早课练习精微的in呼吸。以前很快就能找到小叶子的运动,可是今天怎么努力也找不到。导师说,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核心力量不够导致,多多练习即可。那就不纠结,朝着那个方向走就好。

今日上午主要探讨创造智能、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以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

创造智能是由多种力量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而不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智能。所谓的创造并非是物体的独立行为,而是由外力作用下引发的运动和耦合结果。用笔和乐器作比喻,它们本身没有创造智能,产生的声音或形状都是外力作用下的结果。树的年轮比喻生物体的信息是持续生成和变化的,而非生命体的信息是一次性完成的。生命体具有不断创造和自我更新的能力,通过吸收外部信息产生新的结构。生命体的本质特征是不断创造新事物,而非生命体则不具备这种能力。

创造的结构不是物体本身创造的,而是由外部力量的作用形成的。心智是人类创造新结构的核心,心智在一阶场域,物进入能量场,产生波,心智指导蛋白质运动并创造出新的结构。心智不仅是行为的原点,也是创造新事物的深层次原因,心智的存在使得创造成为可能。相信心智,也就选择了相信每个人的创造力本自具足。静待花开也就成为了一种美好的期许,因为创造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和多方面的努力。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创造潜力,方法是多样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有信心。

人类心智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可能性,这点是当前的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人类心智的创造力远远超过目前任何一种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缺乏人类心智的独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心智的力量将更加重要。

心智曝光,创造一个collage,放到二阶图景放出来。collage会在时间流中留下印记,反身作用于后续创造。导师提到了“先粒引擎”的概念,大意指向人们在创造过程中往往会依赖过去的经验,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实际内涵要丰富得多。每个人在35岁之前获得的成就都是祖上积德,意即表观遗传的作用。表观遗传指出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现象,并将其与心智的形成联系起来。35岁之后,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新的collage,不同时间流里创造的collage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形成一种循环,容易形成X=1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就要意识到原来车辙的存在,才能跳出原来的思维惯性,找到新的路径,创造出新的collage。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身体的细微变化和自我导引,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例如通过喉呼吸和感知身体的震动来引导注意力,激活心智。当心智被激活时,创造力可以得到释放,从而创造出新的结构和体验。

我们讨论到collage与collage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下一个collage是否与上一个collage有因果关系。我们以为是有的,还用这种关联解释了“似曾相识”的现象,缺忽略了collage自身是被再创造出来的,其本身并没有创造力,因此它们之间也不存在因果联系,而是因果关系的错觉。人们常常误以为时间流中的事件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实际上是心智创造的结果。而是世界上唯一的因果是真相的因果,在一阶场域。这个结论听起来不明觉厉,虽然我并不真正理解其含义。

下午,主要讨论了如何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来提升个人的心智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包括视觉化练习、身体姿势调整、呼吸技巧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通过视觉化练习来改变脑海中的图景,如大小,远近,色彩,声音,感觉等,从而影响情绪和行为。经常做这种练习,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场景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和记忆,从而实现对内心状态的调整,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冷静。

    导师说,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呼吸来达到放松和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保持核心稳定性和正确的呼吸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再一次提醒我要多做身体功课,如通过in呼吸和喉部呼吸的同频,依次放松身体的其他部位,链接核心区域,从而创造出新的应对策略。导师通过案例讲解,现场示范,不断练习,小组分享梳理总结的方式,让我们学会区分内心的核心场域和外层的情绪反应,通过心智练习来改变情绪和行为。

后来,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数学课,来理解空间表征在学习中的作用。

以下为AI总结的数学课相关内容。

1. 量的抽象感知

  - 强调区分“数”与“量”:数字(如“2”)是抽象符号,而量(如“两斤肉”“两支笔”)需结合具体事物。学生需先感知量的存在(如零花钱的总量、花费量),才能建立数学关系。

  - 难点:学生易混淆数字与量的关系,例如忽略“二倍”是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非单纯数字。

2. 解题步骤演示

  案例1(基础题)

    - 题目:100元零花钱,第一次花20元,求剩余。 

    - 步骤: 

      1. 找量:初始量(100元)、花费量(20元)、剩余量(未知)。 

      2. 关系:100 - 20 = 80(加法或减法均可表达关系)。 

    - 目标:通过画圈、箭头等符号直观展示量之间的关系。 

  - 案例2(进阶题)

    - 题目:100元零花钱,第一次花20元,第二次花第一次的两倍,求剩余。 

    - 新增量:第二次花费量(20×2=40元)、剩余量(100-20-40=40元)。 

    - 关系:用“×2”箭头标注第一次与第二次花费量的倍数关系。 

3. 复杂问题与空间表征

  案例3(思维拓展题)

    - 题目:零花钱未知,第一次花一半,第二次花余下的一半,最后剩10元。 

    - 关键:通过画图分解“一半”关系,倒推初始量(10元对应余下的一半,故第一次剩余20元,初始为40元)。 

最大的挑战是最后一个题:小雨用零花钱买东西,第一次花了零花钱的一半多2元,第二次花了余下的一半少3元,剩10元。求总量。

我们有画圆圈图的,有画线短图的,我通过顺推找出了数量关系再通过逆推算出答案,却发现自己前几次思维混乱,后来根据大家的正确答案再逆推,才找对路径。

数学至今都是我的噩梦,经常一看到数学题就头痛,今天出现这种混乱也是正常。导师提到空间表征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老师要帮助学生将抽象量转化为可视化的部分-整体关系(如线段图、圈状图)。  在分析时,需区分“量的关系”与“数的计算”,前者是解题基础(如“一半减三”需先通过图表发现),要引导学生从“数的计算”转向“量的关系”思考,为后续方程学习奠定基础。

原来,我在小学学习数学时,缺少了空间表征这一核心能力的练习,需先识别量、构建关系图,再转化为数学运算,否则“连思考问题的资格都没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