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港小挫,湘潭大胜,长沙解围,湖南全省解严。按理说曾国蕃可以躺在功劳薄上先休息几天再说,但是他这个人的做事特点一直是功虽大而不喜,过水小而必究。
1.将领是一支军队的灵魂
靖港战役,让曾国藩更加明白将领的英勇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同时也明确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道理。于是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对湘军进行一次大换人。
因为湘军有一个多年的陋习,敌人一来就溃逃,敌人一走又回来继续当兵,这样越打越皮,越打越没有战斗力。
擒贼先擒王,治军先从将领开始,曾国藩首先决定凡是临政脱逃的将领,不问理由都立刻打发回家,永远不再录用。这其中包括曾国藩父亲的好友,还有他最小的弟弟也是他的助手曾国宝。经过整顿,湘军人马由17,000人,剩下了5000人。
其次曾国藩赏罚分明,对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勇敢的将领让他们招兵买马,扩充队伍。湘军人数又恢复到万人以上。
最后他为湘军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一但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全军溃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
这样一来部下打仗的时候都会全力保护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保住长官,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
曾国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保卫长官本来是一种道德要求,但曾国藩通过制度使他变成了符合下属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2.一句话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湖南首胜湘军士气大振,经过一番休整,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曾国藩率水陆大军从长沙再次出发攻向湖北,一路所向披靡,士气高涨, 杀死了太平军起义以来屡获胜仗,威名远震的著名将领曾天阳,使得太平军人心动摇,军中大乱,一败再败。
太平军自从金田起义以来所向克捷,定都金陵后,又西向占领了安庆、九江、武昌等重要战略据点,几乎没遇到什么强有力的抵抗。没想到曾国蕃率领的湘军异军突起,连续夺回湘潭、岳州,并且轻易夺取了两户最大的城市武汉,迅速扭转了全国战局。
咸丰皇帝接到奏章高兴得简直不知如何是好。他对军机大臣们说:“我看错曾国藩这个人了,看来他不光是能吹牛,还真是有点本事的”。
然而,就在此时,一位汉族军机大臣和皇帝说:“曾国藩不过是以侍郎衔在家守孝的退休官员,在老家一声呼唤,就能聚集起这么多人跟他打仗卖命,并且所向无敌,这恐怕并非国家之福吧”,这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
3.来自敌人的算计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曾国藩的敌人山西寿阳人祁寯藻。这个人资格很老,取代了穆彰阿,做了领班的军机大臣,此人学问不错,诗作和书法也很出色,被一时士大夫推为儒宗。
但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喜欢摆出老成持平,姿态圆滑的官场老滑头,不论是非,不辨邪正,遇事和稀泥,成天讲稳定,曾国藩认为,正是这样的官场作风,导致大清王朝的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并激化。
在曾国藩以前上奏的折子中写到的几个现象,比如 京官退缩,琐屑等,他也包括在其中。
他一直是非常注重“中外相维,不可偏重,不能给地方官员太大的权力”。另一个排挤曾国藩的军机大臣彭蕴章,也是迂腐无才,却自认为足智多谋,虑事深远,他们都看不惯曾国藩。他主张和祁寯藻大同小异。
这一番话,让迂腐无识的咸丰悚然一惊,默然变色者久之。最后想收回对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任命,但是又怕人说他出尔反尔,最后上了一道圣俞说,曾国藩你专心办理军务吧,不用署理湖北巡抚了,巡抚我再另派人吧。
4.整体计划为何被打乱?
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咸丰皇帝是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人,或者说它的战略原则就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在接到咸丰皇帝让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上谕,他内心非常高兴,因为以前曾国藩带兵打仗,皇帝给的是虚衔,既没有提拔下属的权力又很难左右地方官的命运,调度也不灵。有了实权以后,曾国藩就可以招兵、购置武器。从容筹划彻底打败太平天国的大业了。
然而一句话让他又回到了过去,把湖南巡抚一职,给了曾在湖南与曾国藩屡次作对的陶恩培担任。这让曾国藩不能不深思,他强烈的感受到了皇帝对他的猜忌和不信任。
他对朝廷的血诚,天日可表。同时他也没有想到这个皇帝这么糊涂,这也令他伤心备至。但不管皇帝对他如何,他已经开始的军事生涯还得继续下去,因为它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不仅是为了皇帝,更是为了天下,为了文化道统。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咸丰皇帝害怕太平军以此为基地,乘胜挥师北上,把他从皇位上拉下去,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拿下南京。
这一决定其实就是先伐根本,再伐枝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策略,根本撼动不了太平军的根本。曾国藩的想法恰好相反,是先伐枝叶再伐根本,从全局出发,根据地理形势。先建立根据地,这也是军事的基础。
曾国藩的这些考虑是有远见的,但咸丰皇帝拒绝接受曾国藩的意见,在强硬的命令他迅速东下,这下就打乱了曾国藩的计划,也导致他陷入困境。
曾国藩在这一章里,许多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