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从分析商品开始。那么,什么是商品呢?根据马克思的定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最大特征是其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都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来考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物的多种使用方式,并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与人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与使用价值密切相关的概念。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1kg小麦=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需要注意的是,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形式”。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总而言之,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
(2)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量通过劳动量来计量,劳动量体现在劳动时间上,因此价值量可以通过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换句话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如果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3)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一个物可以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如空气、天然草地等,但一个物不可能只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体现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同样具有二重性。
首先,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其次,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就使用价值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的承担者,因此商品有二重形式: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商品的自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价值形式则统一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x量商品A=y量商品B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在上述等式中,商品A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商品B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
(2)相对价值形式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了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商品A同作为价值体,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B发生关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A自己价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价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
“20码麻布=1件上衣”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码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样多的价值实体。就是说,这两个商品量耗费了同样多的劳动或等量的劳动时间。
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相对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反之亦然。
(3)等价形式
当商品A(麻布)通过不同种商品B(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商品A的价值,通过商品B能与商品A直接交换而在质上得到表现,通过一定量的商品B能与既定量的商品A交换而在量上得到表现。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在上述等式中,商品A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再是只同另一种商品B发生社会关系,而是同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
(2)特殊等价形式
每一种商品,都在商品A的价值表现中充当等价物,因而充当价值体。每一种商品的一定的自然形式,现在都成为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只是由简单的相对价值表现的总和,而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现在,商品价值的表现,其一,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其二,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在上图中,麻布获得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等价形式的发展程度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等价形式的发展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的一种形式。因此,它可以属于任何一种商品。另一方面,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金)上,从这个时候起,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
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
D.货币形式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它们相对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金已经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只是从它已经成为货币商品的时候起,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其价格形式为:20码麻布=2盎斯金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商品形式的奥秘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简单来说,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马克思把这叫做拜物教。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形式,则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