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偏心是普遍的。尽管现在父母都努力对孩子们一视同仁,但是,也许在孩子们眼里,父母仍然没有一碗水端平。
曾看到一个新闻:家人给哥哥买两套房,租房女孩嫌父母偏心要跳楼。
事情是这样的:郑州一名20岁左右的女孩爬上大石桥丹尼斯商场楼顶,哭诉家人给哥哥买了两套房,她每月要掏1000多元钱在郑州租房,想让家人也给自己买套房,却遭到拒绝,觉得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她不想活了。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偏心是普遍的。知乎上有位网友说起自己的故事,仍然充满怨恨:
我们家两个女儿,没有什么重男轻女方面的问题。但是,我妈以前吃了当大女儿的亏,所以在生我的时候就发誓一定不会亏待了大女儿。结果我妈在不知不觉中把天平偏向了我姐的那一边。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我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什么时候可以像姐姐一样不用干活?
读幼儿园
我:为什么姐姐不用干活我要干?
妈妈:等你上小学就不用干了。年纪这么小就知道比较(怒)
然后她开骂,我哭
我:妈妈你偏心
妈:你个没良心的
一顿打
读小学
我:为什么姐姐不用干活我要干?
妈妈:等你上了初中住校就不用干了。你是不是也要我把你扔到学校去?
我:妈妈你偏心
一顿打
读初中
我:为什么姐姐不用干活我要干?
妈妈:哪里有这么多为什么。我怎么生出来你这种女儿
暴打一顿
读高中
我:为什么姐姐不用干活我要干?
妈妈:你怎么会从小到大都这么自私?!
我在读初中以前无数次因为我说妈妈偏心而被打,后来学乖了不再说偏心,我妈依旧时不时提起这个,骂我没良心,或者借着这个由头打我。
我决定好好读书,远离这个可怕的家。
父母偏心会让孩子自卑、敏感,或者心生怨气;还有人说,很多子女的不孝顺都是缘于父母的偏心。
刻意的厚此薄彼,是父母的不对,是父母的失职。但是,过分强调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就是对的吗?
过分的强调公平,会让单纯的孩子,认为世上存在绝对的公平。在父母的一再强化下,会处处计较每一件事情的公平性,当他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内心会很受伤。但是,他们又会不甘心,因为他们不明白,都是同一个妈生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待遇。于是,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一次又一次的求证父母也会像对待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对待自己,然而,期待的一次次落空,反而会造成极度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
偏心也不对,一视同仁也不对,那到底要怎么做?
1、承认自己的不完美
绝对的公平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一视同仁,只不过是自欺欺人。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妈妈对每一个孩子的感情也是独一无二的,谁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一样的感情。有句话说的挺有道理:世上怎么可能有绝对的公平,两只手我还觉得我左手好看呢。
记得小时候父母常说,一定会对我们兄弟姐妹一视同仁,不会偏心。
苹果一人一个,如果不够,那就切成相同的等份;
零食、衣服、日用品、生活用品,每个人都买相同的数量;
零花钱、压岁钱、在校生活费都是等额的;
出去玩也必须全部一起带;
......
父母处处努力体现着一视同仁。
然而,当遇到像芒果这样很难平均切分的水果时,想要公平,很难;
当年龄的不同导致饭量存在差别、营养需求不同,以及学校物价水平不一样,想要公平,也很难。
......
尽管我们也知道这些方面很难做到公平,但是因为父母标榜着自己是公平的,所以我们可能会潜意识的用它去衡量父母对我们的爱。
心理专家说:没有完美的妈妈,自诩完美的妈妈的确很辛苦,但她是在追求这样一个境界:如果和孩子的关系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那一定不是自己的问题,而一定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她已经尽心尽力了,所以她没有任何责任了。
追求绝对的公平,就像追求完美的妈妈一样。如果孩子认为你偏心,那一定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是公平的。实际上,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的公平。
与其苦苦的追求和维系这个不可能实现的状态,不如放下姿态,承认我真的做不到:孩子,妈妈爱你们每一个人,但是妈妈真的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你要是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想法,就如实的告诉我吧。比如,我给姐姐某一样东西,但是没有考虑到你,如果你也想要,直接告诉我就好了。
真正的好妈妈是这样的:我随时都愿意承认我的教育有问题,承认我曾经对孩子做错了一些事情,我愿意承认我的错误,我还愿意改善。
2、该放手的时候及时放手
在孩子眼里,所谓公平,就是每个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一样多。那么,父母给予孩子的越多,反而越容易出现不公平的行为。
如果,父母帮孩子找工作,那么不可能几个孩子找到的单位是一样的,职位是一样的,待遇是一样的,这样必定会存在不公平;
如果,父母给孩子买房子,那么,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段,甚至于不同的单元,不同的楼层,不同时间买的房子,价值也不一样,也会存在不公平;
如果,父母帮忙带孩子,那么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不管是花费,还是投入的时间、精力也许都会有不一样,那就存在不公平;
......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孩子更多的是关注到父母的付出,关注自己从父母身上获得的资源,就会进行比较。虽然这些事情都不是父母的义务,如果父母只帮忙付首付,也应该感恩戴德;但是,如果父母给其他兄弟姐妹付的是全款,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所以,如果这些事情,父母不插手,那么,不公平的情况就会减少。
然而在中国,溺爱孩子成了很多家长的常态;有的甚至子女结婚了还为子女的生活事无巨细的操心。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都有过独立的渴望,只是父母没有及时的放手;导致他们的能力一再退化,最后习惯了对父母的依赖。
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每个阶段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在他想要独立、应该独立的时候就大胆的放手。那么,当孩子真正独立后,他的关注点就从父母为我的付出,转移到了自己的成长上,这样就不会过多的计较自己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是不是比其他兄弟姐妹少了。
袁荣亲认为,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3、感受比事实更重要
这是发生在列车上的一个小故事:
一对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妈妈带的背包一侧有瓶营养快线,弟弟说要喝。妈妈拿出营养快线,同时从背包另一侧拿出一个空的水杯,倒了一半进水杯,而且过程中非常仔细的让两瓶的量都一样,盖好后递给姐姐,才把剩下的半瓶营养快线给弟弟喝。并告诉弟弟:“这是你的,另一半是姐姐的。”其实至始至终姐姐没有提要求说要喝。妈妈这样做是让弟弟明白,不是所有的好东西都是只给你的,也让姐姐知道,我同样爱你。
这位妈妈很注重公平对待孩子,但是,其实弟弟想喝的时候,妈妈也问一下姐姐,你想喝吗?也许,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姐姐就已经感受到妈妈的爱和重视,就不会一定要得到平均的另一份了。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公平不是平均,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心理感受。
有一位朋友与弟弟相差9岁,认为父母偏心弟弟。她说起一件事情,小时候由于超重问题,父母不允许她吃大量巧克力,所以只买了一小盒。可第二天,弟弟竟然悄悄把巧克力吃了。她很伤心,连忙从小家伙手中夺走剩余的巧克力藏起来,没想到却因此触怒了父亲,被父亲拿着单车打气筒来打。
年幼的她想不明白:我只是心疼我的巧克力,我做错了什么?
长大以后她也想不明白:那本就是买给我的东西,我不介意他吃,但我不想全给他吃,我做错了什么?
是的,这位父亲只看到了姐姐从弟弟手中抢过巧克力,没有弄清楚情况,也没有理解姐姐的感受,才让姐姐内心如此受伤,让姐姐对这段记忆刻骨铭心。
我们看别人的事情,经常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是事实。要想知道事实,就必须去了解对方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事实!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对方是怎么感受的”黄家良说,“我们要永远记住,感受的沟通在亲密关系中是最重要的”
4少一点比较,多一点欣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在多子女家庭中,为了刺激孩子,家长们常常无意识的去比较,去对比。结果是,孩子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反而会对兄弟姐妹产生嫉妒或者怨恨。
如果我们不去比较,而只是欣赏孩子优秀的方面,孩子花大量精力在让自己比对方强,或是让对方比自己弱;就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提高自己弱项,却荒废自己的强项。而是努力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又能心平气和的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人,最重要的是长成自己的样子,而不是长成别人的样子。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友人向其母亲祝贺:“您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吧!”总统的母亲平静地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同样让我感到骄傲。”
可能有人会有疑虑,让孩子有竞争的意识不是很好吗,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处处存在竞争的社会?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是要竞争适度,老人和孩子是弱势群体,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尹建莉认为,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5让他们处于同一战线
每一次姐妹俩打架,如果有一个明显犯错误,我们就会忍不住去责备她。有时候会说:谁不哭了,谁乖了就给谁,谁乖了就带谁出去玩。
但是这样的结果是,犯错误的一方情绪会更激动,更要跟大人对着干。
后来我尝试着换了种方法:这样吧,你们俩一起商量好,等你们俩都不哭了,我们再一起出去。结果原本打架的两个人,突然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互相安慰,然后开开心心的来找我。
所谓的偏心和不公平,都是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比较,当把问题抛给他们,把大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巧妙的转变成孩子之间的关系,那么,偏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