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J小D有感,常说孩子翻脸比翻书还快,我印象中我的孩子是不经常哭的,哭的时候也是赶紧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她赶紧好起来,一直认为自己做的是非常好的,读了大J小D才知道有时候自以为是不对的……
一、从源头解决问题
虽然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孩子小时候的成长都是差不多的,有哭闹,有欢乐,有生气,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尤其是当发生问题的时候,作为父母会有很多的无奈,甚至希望这件事情快点过去,晨晨是比较爱睡觉的孩子,所以大J说的晚上小D的晚上睡觉会因为白天发生的事情不安稳发生的还是比较少的,和其他小朋友一样的事,同样的事情他会犯很多次错误,事实证明转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其实这是也是在源头上没有解决问题的原因……
就在昨天晚饭前我让他洗手,因为看电视的原因,他一直不动,当我把电视关了之后,他把桌子上的东西全都扔掉了,嘴里一直哭闹嚷嚷着我要看动画片……通过“共情”方法最后我是成功的,但是我不知道这只是一次偶然还是说这次就能达到目的,所以就不做详细阐述,如果有效再分享。
二、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中国父母的思维可能是成功的、快乐的等等,包括我在内,一直都在说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次大J告诉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心智平衡的人,一个理性而温暖的人,一下子触动我的心扉,让孩子建立一个平衡的心智模式:感性与理性平衡,本能与思辨平衡,自我与外围平衡。
专家说孩子最初的这几年大脑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任何的启蒙,其本质都是整合大脑,让大脑各个部位都能统合协作,当孩子陷入某些负面情绪的时候,这就是大脑失衡的一个指标,这是通过转移注意力,只不过是掩饰大脑失衡的问题,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如果能让孩子在痛苦里多待一会,然后帮助孩子引入“理智”部分,帮助他们重建大脑的平衡,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事实,让他慢慢的去消化和面对当时的痛苦和难受,这也是对家长的一大考验。
三、生存与成长
读大J这篇文章时我不自觉的想到了一些20多岁自杀的大学生,当然社会也有各种评价,由此我觉得第三个话题给我感触很大,成长是痛苦的,面对这个世界孩子们有爸爸妈妈的护,是快乐的,可是却让他们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当独自去闯荡的时候承受不住。因为他从小就没有痛苦过,适当的让孩子在痛苦里待一会,我们才能把这些生存的问题变成成长,每次的情绪波动就是自我消化的过程,然后成了他们人生中的经验之一,让他们知道难过伤心只不过是情绪的宣泄而已,像吃饭睡觉一样常见,更多应该的是考虑应该怎么去解决和消化。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条幸福之河的中央。 想象我们的人生就是一条河流,一边的河岸代表混乱(也就是我们的感性情感),它会让我们失控,陷入急流,被困惑和焦虑包围。 另外一边的河岸意味着刻板(也就是我们的理性逻辑),它会让我们想强制控制每一个人和事,不愿意改变、妥协。
我们都是划着独木舟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努力,就是不管周围的环境怎么变化,我们可以一直保持在河道中间,避免撞上两边的河岸,在中心飘荡才能享受人生。”
孩子的人生小船一开始需要我们导航,导航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在撞上岸的时候教会他们,如何再次找到回到河道中心的方法。
爱孩子,那就请让他们在“痛苦”里多待一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