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我们如何逃避恐惧
第九章面对爱的迷妄
浪漫恋情一点儿也不真实
我们已经被制约成经由寻找“爱”来逃避自己。有太好的理由想要逃避了,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是如此深切。而最大的骗局之一,就是以为我们终将遇到一个能使我们快乐并远离恐惧的人。我们很少意识到,追求爱情的戏码,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想要寻求解脱。因此,脱离恐惧这趟旅程的大半路途,在于检视爱情如何无意识地被当成逃离恐惧的惯性模式。
除非正视并开始对峙我们的恐惧,否则爱不可能发生并持久。在那之前,爱情不过是我们避免面对恐惧的手法。我们通常会通过下面三种方式,利用爱和亲密关系来逃避恐惧:
·紧抓着如此的信念:由于害怕孤单的恐惧,我们以为终能遇到某人将我们的恐惧和痛苦带走。
·自欺地相信我们是自给自足的。
·认为痛苦或恐惧之所以出现,都是别人或外在事物的错。
这些都是亟待克服的严重错觉。
我不知道是否真的有灵魂伴侣存在,因此对我而言,这样的概念充其量只是戴上神圣光环的浪漫主义。我总是满怀期待地开始每一段新恋情,期待自己终于找着那个一直在等待我的人。的确有段时间,看来像是美梦成真。但终究,随着冲突与挫折的出现,失望与幻灭也接踵而至。
当我们开始了解那个惊惶受创的内在小孩,就比较容易明白为什么会顺理成章地被“完美对象”的幻觉所诱惑。处在小孩的思维和感情模式中,我们只能想象自己所渴望的愉悦平和与滋养呵护必须从外界来得到。
我们有许多制约都是源自对理想恋情的执著与迷思;但实际上这只是掩盖了一个我们不愿接受的事实,那就是“完美对象”不可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从童年开始,书籍、情歌、电视和电影就不断灌输我们相信这样的幻想。
顺应浪漫幻想很容易,但这和臣服于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历尽干辛万苦,我才学会浪漫恋情一点儿也不真实。只要还紧抓着幻想不放,我就永远不必面对自己的缺乏信任以及不被爱时的痛苦与害怕。我会逃入这样的念头之中:总有一天,有个人会出现,这个人能够……浪漫幻想护卫我们免于感受恐惧,因为它不让我们如实地看见生命、如实地体验生命。
我所受的教诲训示我们:生命的完成在于发展个人潜能、勤奋工作,并尽可能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这些教诲虽然很有价值,但却可悲地不承认脆弱的正当性。
为了逃避面对需求的恐惧,我干脆否认自己有需求。我活在由坚强的自我形象、积极进取、自尊自重、挑战困难和独立自主缠绕而成的茧中,以避免自己感到脆弱,或冒着失去掌控的风险。我后来发现,这种人在共依存的关系中有个名称,叫做“反依赖者”。
为了克服自己习惯性的否认,我必须从假装一切都很好、而所有的需要也都得到满足的昏睡状态中醒过来。否则,拥有的只是一个缺乏深度和亲密感的生命。
再度地,当我们带着一份理解内在恐慌小孩的心理,来检视这个模式时,就很容易看清楚,这是体验到被遗弃的痛苦时,会产生的自然防御机制。那个内在小孩,因为体验了不被接纳欣赏、不被鼓励、不被爱的痛苦,早就缩回壳里,并找到一种求生存的方式,那就是不要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不过,这种凡事只能靠自己的虚假自立自强,就跟浪漫幻想一样,强而有力地将我们的恐惧屏障在外面。靠着躲在孤立隔绝的背后,我们就永远都不用体验恐惧或面对恐惧。恐惧不会升起,除非我们走出孤立隔绝并鼓起勇气亲近他人。我们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就是感受不到我们的脆弱。而且很确定的是,如果我们无法感受脆弱,就无法真的拥有爱。
我把愤怒和伤害不知不觉地投射到爱人或朋友身上,投射到让我感到挫折沮丧和拒绝面对的情况上。当失望与挫败的烈火中烧时,我总是本能地怨天尤人,而不是与痛苦共处。为什么不呢?责怪可是比感受痛苦来得轻松容易多了。
我们天资聪颖、触类旁通,然而一旦遭逢痛苦,就马上开始责怪外在的人事物。学习将焦点带回内在,并看清他人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必须保持不间断的觉知。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设定界限不等同于责怪。当我设定界限,能量就保留在我的内在。我不把能量丢到别人身上,让别人去承担错误。设定界限能够提升自尊自重,责怪则不然。
浪漫恋情、凡事靠自己和责怪别人,是孩童意识状态深深盘踞我们内在灵性的三个面向。这些迷妄让我们的行为得以合理化,并赋予它们意义。
亲密关系引动我们嫉妒、被遗弃、被拒绝的情绪,也揭开我们不被了解、不被爱或不被支持的情感伤疤。然而,透过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确信一旦将能量转回内在,并诚恳地看待自己,转化便会发生。我们甚至不必担心得要挖开童年或早期人生所埋藏的记忆。我们现在的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重要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将所有的模式、所有伤痛、所有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搬上台面。
《拥抱你的内在小孩》作者【美】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夫妇,本书从内在小孩的角度,讲述从恐惧到爱的旅程。
本文转载自:洁懿读书汇,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如有疑问,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