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姥姥语录》,让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很佩服作者倪萍对于生活细微的观察,她与姥姥之间细膩的情感,远远超越了她与母亲,姥姥在她心中是最亲最亲的人。
倪萍的姥姥活到了99岁,她看尽了世间沧桑,她一生与人交往,最大的能力是“换位思考”,她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书中,倪萍戏言:姥姥呀,你到底是有没有文化呀?这样逻辑缜密的分析,你也会呀!
是呀,姥姥是小脚三寸金莲,没有读过书更没有上过学,但她说出的话确句句在理。姥姥说:人为什么要脸?身体有衣服遮着,脸整天露在外面,不要脸行吗?
姥姥说:人最值钱的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姥姥还说:做好事不该让人知道,让人知道,好事就变味了。
姥姥认为:天黑了就是遇上挡不住的大难了,你就得认命。认命不是放弃,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了,谁也扶不起你。
关于读书,姥姥说:书念多了的人就比别人多活了好几辈子。两条腿再能走,这一辈子能走多远?
倪萍的姥姥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万千父母天天念叨的话。只可惜,我的父母在时,我没有刻意留心他们的语言,父母走后我也曾努力回忆他们对我的谆谆教诲。只是,我的父母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们一生艰辛且坚强独立的生活!
我的父亲是五十年代初的高中生,我的母亲是那个年代的师范生。七十多年前,两个二十初头的年轻人能识文断字,能写能画,能教书育人,妥妥的文化人呀!
父母的一生经历了国内战争、新中国成立、大跃进、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历史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80年,我只有九岁,父亲单位已经给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那是身份的象征,彼时的父亲已是正处级干部。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身边的叔叔阿姨都很喜欢我?为什么来找父亲办事的人那么多?为什么父亲总是很忙,忙得顾不上回家吃饭,更别说做饭了。虽然父亲的单位与家只隔一条马路。
记忆中,父亲一件兰色中山装穿了很多年,一副方框眼镜也戴了很多年。他为人谨慎,处处小心翼翼,他不愿麻烦人,却在为求他帮忙的人钦敬全力来为。
母亲一生节俭,最大的奢侈就是:过年烫头发!连新服都很少穿。但我们姐妹仨每逢新年却都是有新衣服穿的。工作后的我曾给妈妈买过金项链,但母亲只是收藏起来从未戴过!
父母一生最骄傲的,就是生活无论多难,也没有借过一分钱。我们姐妹仨亦如此,买房买车子女上学,全凭自己,全都过上了幸福生活!
《姥姥语录》让我感慨万千,我现在常常在用文字记录儿子的成长,多年以后,儿子如能再捧读我为他记录的生活,也算我送给儿子的人生礼物了!
最后,借用“姥姥”的话来结束此文:不管啥事啊,你想不通,倒过来想就通了;什么人你看不惯,换个个儿就看惯了。
我的人生后半场要学做象“姥姥”这样通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