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其实可以更有味儿。2023-3-28

这两天看到不少村BA的照片,好热闹

其实,前些日子还看到过有村里足球赛热闹的照片

当然会想到全国级的篮球联赛,足球联赛

观众是否热情,比赛水平只是一个因素,最重要的还是观众的关心

观众会关心自己的球队

有一年,奥运会,好像有个外国人(德国?)游泳取得了奖牌,回家,新闻是全城出动欢迎。我看照片,人是蛮多,但也不算大规模。原来那个城就是我们的镇规模,据说就一个泳池,镇上游泳的都是那个游泳俱乐部的会员。有个会员得了奖牌,当然是全城欢庆。

后来,我就观察英超和意甲俱乐部,发现好多俱乐部的城市都不大,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国家没那么多大城市。但是,在英国的小俱乐部比赛主场,电视拍观众席,人好热情,从几十岁老人到几岁孩子都有。这些人就是支持自己城市的球队,不论输赢,降级了,人家还是年年看比赛。

有的职业比赛,就几百人千把人看。

组织一场村与村的比赛,就比这热闹

在大城市,我觉得组织两个大型小区对抗,也可以很多人看

很多年前,曾经有人建议足球不要全国联赛,而学巴西,搞多个联赛,被猛批。实际上,可能是对的。如果欧洲九亿人只一个联赛,估计整体水平也会下降。

比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一个区一个球队,热闹肯定热闹的。球队坐个大巴就去客场,成本也低。朝阳打海淀松江打闵行肯定有人看的。

地方越小,越容易产生这种球队归宿感。

所以,我的想法,中超也好,CBA也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你是谁的球队?说是俱乐部,说到底有几个人和你一起乐?

关键是俱乐部文化。俱乐部得有大量会员,而不是只有几个职业球员。“会员”怎么理解,不做过多解释。

社区化,不过需要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人口流动减缓才行。也需要经常性的社区成员交流组织才行。

已经越发很多行业开始在社区大展身手,这里的“社区化”远不是开个店那么简单。

社区本身就是城市最小单元化的“缩影”,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历史写照都会在社区里体现出来,反映在选品、空间设计、交通便捷、周边配套等。

如果主战场是社区化,一定要多挖掘城市本身的“文化基因”,尝试把“社区”当做一个MINI型商业中心,一家“米店”也可以组合创新出“星巴克的味道”,毕竟古代米行本身就是繁华重镇的代表。(值得深度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