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元帅凯特尔死得一点都不冤,作为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的现役军官第一人,他狂热而盲目地绝对服从于希特勒,帮助后者在对普鲁士传统军官团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同时还助纣为虐,在战争期间签署了一系列涉及战争罪行的命令,是二战德国战争决策层的重要人物。
威廉·凯特尔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时已是上尉军衔的炮兵连长,并继续被德国陆军留用,1929年起便秘密参加德国的扩军工作。凯特尔身边有两个人影响了他的军旅生涯,一是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长勃洛姆堡,作为凯特尔的密友,他不断提拔和重用凯特尔,使其军衔和职务一路高升,至1933年已经是德军少将师长。同年凯特尔首次见到已经上台的希特勒,于是1935年再从师长职务上直接被任命为国防部军队局局长。
另外一个便是凯特尔的妻子丽萨,她是希特勒的狂热崇拜者之一,并且深深地影响了老公的政治倾向。勃洛姆堡元帅被戈林用阴谋诡计打倒后,希特勒于1938年自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而为了绕过传统的德军总参谋部指挥军队,他于当年组建了第三帝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
希特勒选中了凯特尔上将出任最高统帅部长官,一译参谋长,总之就是这个机构的最高军职,直接对希特勒本人负责,从此一跃而为希特勒最亲信的军事顾问。
希特勒看人很准,凯特尔就此成为了纳粹元首打击、控制和指挥国防军三军部队的帮凶,在他的绝对服从下,希特勒迅速在军中树立了权威。普鲁士军官团一开始是瞧不起希特勒的,而凯特尔对陆军内部的反抗浪潮毫不理会,他始终相信希特勒在军事方面的判断能力,虽然有时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同他个人的意见大相径庭,但他始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德军大多数将领们当时的心态是这样的:他们对一战战败和凡尔赛和约的条件感到屈辱,希望德国重新崛起和重整军备,成为欧洲军事政治强国,收复一战后被迫割让的领土,在这一点上他们支持希特勒。然而他们鉴于一战时期两线作战的惨痛教训,又反对希特勒几乎挑战整个欧洲的军事冒险,认为那必将毁灭德国,在这个问题上,作为国防军最高级别的军人,凯特尔选择彻底站在了希特勒一边。
凯特尔并非传说中的无能之辈,他的军事素养和洞察力仍然是可圈可点的,标志二战爆发的波兰战役、打垮英法的西欧战役,乃至于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制定中,他都以专业的角度对希特勒提出了不同意见和劝告,只是当希特勒固执已见时,凯特尔均会最终选择服从,不妨说,这是一个性格软弱的将领,以及他对希特勒的盲目崇拜。
1941年德军在莫斯科城下遭到惨败时,凯特尔惊慌失措,甚至在办公桌上准备了一支手枪,大有自杀殉国的架势,而希特勒仅用三言二语就使他恢复了信心,手枪也偷偷收起来了。在东线战场上,凯特尔完全同意和支持希特勒撤掉那些功勋卓著的将领,甚至赞同处死许多高级军官,而这些军官的唯一罪名,只是未能遵从希特勒的命令。
1941年5月,凯特尔签署臭名昭著的《关于政治委员的命令》,授权德军战地指挥官毋需经过任何军事法庭审判,即可处决被俘的苏军政工干部或党员;同年年7月27日,凯特尔又签署命令,赋予党卫队头目希姆莱以绝对权力,在苏联占领区实施大规模恐怖统治,大肆屠杀战俘、犹太人和普通百姓;在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期间,他还鼓励德国平民用私刑杀害被俘的盟军飞行员:“我反对法律程序,因为它毫无作用。”
1944年“720爆炸案”发生后,希特勒任命凯特尔为陆军“军官荣誉法庭”庭长,坚决镇压和杀戮这次未遂政变的参与者或嫌疑犯,包括隆美尔被赐死的决定,凯特尔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苏军迫近柏林后,凯特尔要求跟希特勒在一起“与柏林共存亡”,最终还是按照希特勒的命令率领最高统帅部撤离,可以说,凯特尔对希特勒的忠心耿耿一直到死。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身亡,继任德国总统邓尼茨于5月7日决定投降,因此5月8日这一天,凯特尔代表德国军队在柏林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正式向同盟国投降。五天后被盟军逮捕并接受纽伦堡军事法庭的审判,法庭最终宣布凯特尔犯有反对和平与人类的战争罪行,判决书中写道:“令人触目惊心的、广泛的罪行是没有意识地、残忍地犯下的。执行上级的命令,即便是对一个士兵来说,也不能成为减轻其罪行的理由。”
1946年10月16日,凯特尔被执行绞刑,当他听到判决的时候脸上毫无表情,即便登上绞刑架时也是如此,看起来,这位德国陆军元帅已经彻底被希特勒的魔力所降伏,终于追随他的元首而去,时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