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胡适留学日记》:
“7月12日
新开这本日记,
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
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 《亨利八世》
……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
你怎么能如此堕落!
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打牌。
7月18日打牌。”
第二个是琢磨先生讲过的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
2007年就打算要买iPhone,
后来听说要出新款,
出来新款后听说又要出新款
……
现在依然拿着诺基亚,
因为又听说最新款iPhone快要发布了。
当然,
他本来也想买车,
不过听说新款的奔驰将在2020年发布,
所以他现在依然在骑电动车,
持币等待新款奔驰。
他说自己的人生态度就是宁缺毋滥,
当然他依然单身。”
2
为什么要讲上面两个故事,
因为今天我想讲一下拖延这个话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总结得很到位:
“拖延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
也不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
而是一个心理问题。”
拖延有什么共性呢?
1.“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刚开始接受一项任务时,
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
总觉得这次一定可以按时完成,
然后事情却并不如愿。
2.“我得马上开始”
错失良机,
拖延者开始感到不安,
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可是,离截止日期还原,
于是他们又搁置了任务。
3.“我不开始有怎样”
时间又过去了,
这个时候会出现一种不祥的预感。
负疚和担忧开始加深,
有的拖延者甚至学会撒谎。
4.“还有时间”
虽然拖延者会觉得负疚、惭愧或因欺骗了别人感到羞愧,
但他们还会继续抱着还有时间完成任务的希望。
5.“我这个人有毛病”
这个时候拖延者已经崩溃了,
把是否能完成任务的“担忧”变成了一种“恐惧”:
我这个人有毛病,
自控力太差了。
6.“最后的抉择”
这个时候,
做还是不做成了拖延者最后的抉择。
放弃很简单,
但是当拖延者最终开始任务时,
也许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难,
在和时间的争斗中,
他们会一边懊悔为什么不早点开始,
一边又担心是否能按时完成任务。
7.“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任务完成或截止。
拖延者会发誓下次一定早点开始,
但是,
下一次又陷入这个怪圈。
3
那么,
拖延的原因是什么呢?
只有找到原因,
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简·博克和莱诺拉·袁,
经过30多年与拖延斗争,
发现拖延的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我先讲一件达芬奇的趣事:
“30岁的达芬奇,
陷入了“中年危机”,
他给米兰达大公写了一份求职信,
希望能够找到人生新的方向。
米兰达大公说,
既然你是艺术家,
那就请你为我的父亲做一个雕像吧。
达芬奇答应了,
但是很快达芬奇对为大公的父亲做雕塑失去 了兴趣,
转而将兴趣放在了大公父亲骑的马身上。
达芬奇认为既然自己要雕刻这匹马,
那就应该先研究一下马,
包括解剖一匹马。
接下来,
他迷上了如何养马,
然后他又沉迷于为马设计自动喂食机
……
到最后这座雕像也没有出现。”
达芬奇就是过于追求完美,
害怕失败,
所以迟迟没有完工大公父亲的雕像。
很多拖延者害怕被他人评判或被自我批评,
害怕自己付出最大的努力依然做不好,
这种恐惧失败的心理让一部分人衍生出了拖延症。
4
原因二:恐惧成功
简书作者阿乖讲过一个故事:
“公司最近要选拔各部门中的精英,
组成一个新的项目组。
新人小许的上司很赏识他,
于是推荐他参加选拔。
这对小许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如果能够入选,
不仅意味着他的能力得到公司认可,
还意味着他将与其他精英合作,
接触一项完全不同的新工作。
参加选拔需要事先提交一份报告。
让人意外的是,
这么难得的机会,
小许竟然因为没能按时完成报告错过了。
原来,
小许担心自己进入公司时间太短,
太快取得成绩,
容易冒犯一些老员工。
另一方面,
如果成功入选,
意味着他的工作量会增大,
他担心难以平衡生活。”
很多人不是恐惧已经获得的成功,
而是恐惧还未获得的成功。
为什么呢?
因为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令人望而却步。
因为成功是危险的,
可能会伤害人,
也可能自己会受到伤害。
因为成功可能来得太容易,
担心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5
说了那么多,
总结一下拖延的原因:
拖延就是因为你想太多了。
如何克服拖延呢?
梅尔·罗宾斯曾是一位饱受拖延症困扰的美国全职家庭主妇,
她的生活过得非常糟糕,
每天早上,
她都起不来床。
某天晚上,
她突然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广告:
一支火箭正准备倒数升空,
她听到电视里传来火箭发射倒计时的声音:5、4、3、2、1,发射!
然后,
火箭点火,一飞冲天。
她突然有一个无厘头的想法:
我不是经常起不来床吗?
要不试试把自己想象成火箭发射的样子,
把自己从床上发射起来。
第二天早上,
闹钟响了,
她本想像往常一样把闹钟按了继续睡,
但是,
她突然想到了昨天晚上的广告,
然后鬼使神差地在心里默念:
5、4、3、2、1,发射!
念到最后一个数时,
她一下子就起来了。
第一次,
她觉得有可能是运气,
后来第二天、第三天…..
她每次用这个方法都能成功起床。
她还用这个方法克服了其他的拖延行为,
比如该写作时不想写,
该锻炼时不想去,
她就在心里倒数五个数,
然后她就会立马行动。
后来,
她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了其他人,
还因此登上了TED的演讲舞台。
她的演讲《如何不让自己的生活一团糟》
在YouTube上有1000多万次的观看。
2017年,她还出版了一本叫《五秒法则》的书,
没过多久就风靡全美,
她也因此成为了一名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
这个本应一事无成的重度拖延症患者,
从此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6
看完这个故事,
你也许会说这也太扯淡了。
为什么这个方法会有效呢?
因为它刻意屏蔽了你的感受,
逼着你必须行动。
换句话说,
就是在你没想多之前,
逼着你立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