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主持人仍然是董卿, 第一期开场,董卿就句句惊艳:
转眼又是一年,我们携手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从第一季开始,就有人形容主持人董卿是“落落大方、温婉知性”的才女,也有人感叹“董卿到底读了多少书”。
她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让人刮目相看。她信手拈来的诗词赋,她脱口而出的名人典故,甚至她的一颦一笑都像是一幅别致的风景画。
真是应了那《中国诗词大会》对董卿的评价: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若有诗书藏在心,撷来芳华成至真。
她在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学习中提升,永远在成长,也永远光芒万丈。
01
书中自有颜如玉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五谷喂养躯体,书籍滋养精神。多阅读能开拓眼界,提高认知。
董卿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读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
好的修养,大多在童年时期就有了雏形,一个人的幸运,就是从小便能接受文化的滋养。
以往,我们总说书香门第,因为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修养。它不像考试成绩,并非短时间便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常年的日积月累。
董卿出生在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母亲毕业于该大学的物理系。在这样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里成长,从识字起,父亲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要求她大声朗读、背诵下来,稍微大一点,又让她抄古文。
父亲对董卿非常严厉,从7岁开始他就让董卿阅读一系列的中外古典名着,时不时还要提问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记得有一次,爸爸问她《红楼梦》中薛宝钗和贾府的关系时董卿的回答不是很准确,结果爸爸让做物理教师的妈妈专门把《红楼梦》中的人物画了张图表给她以便熟识。
孩提时代的董卿偏爱文体活动,董卿的父亲却认为女儿没有姑娘家的端庄,经常斥责她。”父亲就是希望我温柔乖巧,在家看书习字,我不能上学校的舞台表演唱歌、跳舞类节目,不能在家照镜子超过一次,不能穿花花绿绿的衣服“。甚至讥讽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镜子的时间还不如多看点书“。
早在中学时,董卿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每年寒暑假,母亲都会给董卿开列书单,基本都是《红楼梦》、《基督山伯爵》、《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
刚上大学那会儿她一直被自卑困扰着,生活里一度找不到特别鲜亮的颜色,在那段难捱的岁月里,是书籍给了她力量。”我跟自己有过一次对话,对话的结论就是,我不应该牺牲我阅读的时间去练习台词、形体,相反,我应该使我的书本知识更扎实“。
她曾说,主持人是文人不是演员,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她说:”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02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天不读书,你和别人的区别或许只是一点点,一年不读书、十年不读书,你和别人之间就是涵养与气质的天壤之别。
的确,读书是最好的休息方式。无论外面的社会多么喧嚣,安安静静坐在那里,打开一本书籍,仿佛是一场与自己内心的对话。读书,是最低成本的高贵,也是最高气质的涵养。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了呢?
《中国诗词大会》上,流水的选手,铁打的董卿。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著典故脱口而出,现场的董卿一颦一笑,吴侬软语,都能赢得阵阵掌声,成功将这个节目提升了一个层次。
其实,董卿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并不逊色于现场的任何选手,后来她说:”我丝毫没觉得《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竞赛,对我来说,这就是一场狂欢“。
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能力,若是没有大量的知识底蕴做支撑,根本不能有现场这样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的应变能力。
董卿在节目里的博学多才彻底征服了所有人,就连评委老师也忍不住用纳兰性德《蝶恋花》里的诗句称赞董卿: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对于董卿完美的现场表现,太多人对她不吝溢美之词:“主持人董卿的文学修养,和临场应变能力令人赞叹,瞬间秒杀其他无品味节目”。现场的董卿:真是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这跟她爱读书有很大关系。董卿曾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董卿在《春晚》中,她是亲切随和的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她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人、《朗读者》中,董卿又是一个富有情怀的倾听者。优雅而淡定,所谓优雅,就是你遵从内心活成你自己的幸福快乐的样子。
现在,网红书店比比皆是,大多却都是拍文艺照片的打卡地点,我们早就没有了读书的习惯,也失去了读书真正的初心。
所以,读书的人都成了珍稀物种,爱读书的人,可能都要藏着掖着,生怕被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
无可否认的是,读书,确实会让人拥有更有雅致的谈吐:
当别人说:”翩若惊鸿,宛如游龙“时,他只会说”我的妈,太好看了“;
当别人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他只会说:”想死我了“;
当别人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时,他只会说:”绝了“……
这就是浸在传统文化和速食文化中,人谈吐的区别。并不是说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定就要文绉绉和阳春白雪,而是我们总需要在无聊的生活中,添一些更有趣有内涵的东西。
有人问董卿,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个节目?
董卿说:
“互联网和手机让我们渐渐变成了健忘的人……《朗读者》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让大家体会到安静的、隽永的、美好的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这个世界的可能。”
要说读书和没读书差在哪里,除了谈吐,还在立于世的那一点气质里。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有才华的人,总有独特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生都不褪色的,唯有那永不凋零的芬芳气质。
03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20岁后的模样是自己塑造的,董卿相信一句话:“女人20岁之前的容貌是天生的,20岁之后就是自己塑造的。经历、环境,都会影响你的眼神和姿态。如果我一直安宁地生活,肯定不会是现在的模样。”
在浙江省艺术学院读书的时候,董卿并不自信。第一次上形体课,同学们的动作熟练优美,她却是一张白纸,连劈叉都不会。
到了周末,她还是郁闷,漂亮的室友总被帅哥约出去,而她只能把课本翻了再翻。熬过半年,董卿的才能开始显山露水,成绩名列前茅,形体和台词训练也渐入佳境。
从书本中找到自信,直到今天,董卿仍然感激阅读给她带来的成长快乐。生活越来越忙碌,她仍然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
在30岁之前,我们用胶原蛋白衡量一个人的外表,30岁之后,我们用气质和修养,度量一个人的光芒。
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却有人可以愈发的有修养。其实,一个人真实而持久的美,就藏在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里。
在飞天奖颁奖典礼上,董卿凭《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三档节目入围电视文艺栏目大奖,其中,《朗读者》获奖。董卿的获奖感言提到:
我做了《朗读者》之后,很多作家遇见我会说“董卿,谢谢你,你在电视屏幕上为文学留出了一片天地”。
确实,当时的《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一阵读诗念词的风潮,而《朗读者》也带来了更多的文学需求。而在这两个节目里,董卿给人留下的非常深刻印象的就是才华、大气、知性。
在《中国诗词大会》里,她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她的文学修养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的确担得起这样一个传统文化主持人的角色。
也许颜值是一个人起初的吸引力,但才华和内在也许才能保有多年不褪色的魅力,甚至,一个原本颜值并非那么出色的人,却可以用溢出的才华点亮外表。
如今,40多岁的董卿,依旧笑面桃花、妩媚动人,人们问她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的秘诀是什么,她回答:
“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我始终相信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总会在未来某一个天发挥作用,使我变得更出色”。
始于颜值,陷入才华,真正美丽的女人,在骨不在皮。不显山不露水的董卿,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女人最美的模样。
在我看来,风情万种,便是你热爱生命,轻舞飞扬的样子;与世无争,便是你能面对人生的诸多境遇,淡定从容,恬然自适的襟怀。
女人20岁的容颜是上天赐予的,30岁的容颜是生活塑造的,50岁的容颜是你自身价值的体现。
时间最为公正,英雄迟暮,美人白头,谁都无法幸免。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