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1周六
凡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甚至超过爱自己。这是与生俱来的,不用学习,不用训练,是母爱情感的自然流淌。但怎么爱,如何爱?可是大学问。爱多是“溺爱”,俗称惯孩子,爱少是“缺爱”,就是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爱护与关注,这两种爱都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爱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度”的把握是个技术活。坦诚地说,我做了20多年的母亲,仍然掌握不好这门技术。总是给予孩子太多、太腻的爱,在外人看来有点惯孩子嫌疑。
由于我性格比较温和,所以对孩子不够严厉。从小到大基本没打过孩子,只是小的时候淘气喊过几嗓子。老公性格和我相反,可奇怪的是,他对儿子的态度却和我一模一样的,就是不打也不骂,在他眼里他儿子可好了。明眼人一看就能做初步判断:一对惯孩子的父母。
我问老公:“孩子犯错误你为什么不打他(当然是小时候)?”老公说:“我小时挨过父亲太多的打,我知道被打被骂是啥滋味,所以我不想打孩子,不能让他经历我的痛。”据婆婆讲,公公脾气不大好,对孩子没有耐心,再加上老公小时候也特别玩皮,挨打挨骂就成了家常便饭。再说了哪个年代舆论是推崇认可打骂孩子这种教育方式的。
我的妈妈可是好妈妈,从小既不打我们,也不骂我们,在我们学业受挫时,也不埋怨我们,她对孩子特别有爱心。她一生对我们的影响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做她的儿女真的很幸福。我所有的优点,如包容大度、对人和善、不计较利益等都是受她老人家的言传身教。但我还没有妈妈做的那么好!有时对不公平的事还有点嫉恶如仇的“小愤青”味道。修炼还是不到家啊!可惜妈妈生病太早,对儿子这一代影响很小(他们受益就少)。
儿子曾和我说:“妈妈,从我记事起,姥姥思维就不行了,走路也不稳了(严重小脑萎缩症状)。”是啊!妈妈从走路蹒跚、拄拐杖、坐轮椅最后卧床(植物人),直至去世历时20年。从儿子出生前妈妈就开始有病了,2014年儿子19岁时,特别自律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却得了必须给别人添麻烦的病)的妈妈去世了,终年79岁。
连我婆婆老公如今提起我的妈妈,仍然赞不绝口,可惜她生病太早。家里主事大权逐渐由心胸狭窄的爸爸掌管后,家庭矛盾日益突出,家战不断,看看家庭主管多重要!没有好领导,单位要黄,没有好当家人,家庭要散。
在妈妈去世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爸爸更是达到“大闹天宫”的程度,把我们姐妹逼的“不想寻死,只想觅活”。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桥段都没有我家编的热闹。电视剧里不是“恶婆婆”、就是“恶丈母娘”,没有“恶爸爸”爸爸都是劝妈妈的,是正面、公正的化身。正如姐姐所说:“恶爸爸”是特例,没有普遍性,所以电视剧不写这个主题,写了也不容易产生观众的共鸣。”
无论多大年纪,只要是父母,都要学习做父母,学习做各个阶段的好父母,做家庭的“定心轴”“稳压器”,不做“挑事者”“好战者”。在做父母这条路上学无止境,好父母关系到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