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是慢性流放,远方仍然是远方,如今与别人无关,谢谢自己够勇敢。。 ——张皓宸
老人常说,中国人活着,讲究落叶归根。父母在,不远游。我想,中国人的骨子里向来对故乡的情怀是格外深切的。
可能是家教的缘故,养成了我骨子里与身俱来的传统性格。故从小到大,我的恋家情节从未消失过。毕业后,周围其他朋友都开始往外走,只有我这朵奇葩挑了一个离家只有五分钟距离的学校代课。估计只有我自己知道其中的缘故吧!
记忆中的我好像每次一放假,就会被老妈送到奶奶家,当时只觉得妈肯定是嫌我烦。渐渐的,我喜欢上了放假,爱上了回乡的感觉。每次盼着,盼着,快开学的时候,老爹回去接我时,哭着喊着不肯走。回家后有好几天缓不过劲,嘴里总是习惯着把妈喊成奶奶。去年夏天毕业后,和朋友忙着开补习班,找工作。事多的,忘了回去,奶奶会隔几天给打电话,老是说想听听我的声音,后来又说怕我忙,不敢打。每每提及此处,心里很不是滋味。
印象中,我们每年的春节都会回去陪爷爷奶奶过年,每次都会说又离死近了一年,给人的感觉就是每年都是一生中最后的一年。当时年龄小,每次都没心没肺的,只懂得海吃海喝,什么好玩玩什么。诸如此类的话多数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呵呵,这应该就是小孩子的通病吧,不记事。渐渐地,开始讨厌起了父亲的杞人忧天,现在,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开始变成了多愁善感的丑样儿,不喜。
因此,想当然的认为“乡愁”只是我们这些小辈的思虑,奶奶那么刚强的老太太是不会的。其实不然,这不今年过年时,老爸提出带奶奶回太姥姥家看看,毕竟路不好走,说句不好听的,老人身体不好,指不定哪天其中的一个亲人先走了,留下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这可把老太太给高兴坏了,一大早起来,拿出我们给买的衣服,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一路上奶奶坐在副驾驶上,时不时的指指这儿,指指那儿,告诉我们这个山是十来岁时经常玩耍的地方,或是那个地方在她们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听的我沉浸其中。开玩笑到,奶奶,你看咱们这地方越来越偏僻,荒无人烟,您会不会记错了,奶奶认真的说,就是这儿,不会记错的。当时我心里细想,估计全国也很难找到能与这里相仿的地方了,周围除了山就是石头。聊着聊着,很快目的地就到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几座摇摇欲坠的老房子,远远望去,就似一排排的战士,守护着为数不多的几位村民。后来了解到,这些房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几位长辈拄着拐棍,在门口等着我们。一下车,几位老人见面,眼眶泛红,紧紧的握住了彼此的手,不忍松开。紧接着,几位长辈一行几人迎进屋,热情的端上吃食,奶奶更是毫不客气,就跟回到自己家一样,孩子气的脱了鞋子就上炕。嘴里吵着中午要吃舅姥姥的手擀面。聊着略微陌生的话题,夹杂着老一辈对生死的彻底放空。我在旁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静静地聆听着他们的故事,渐渐的了解到那个年代的艰辛与苦楚。可从他们的语气中却听出了莫名的自豪感,且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殆尽,反而与日俱增,愈加浓厚。
认祖归宗
失传已久的石碾
破败的老房子
迷离的羔羊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所以他们眼中的英雄定是有着不俗的伟绩,类似于“超人”的角色设定。而我想说的是,这些土生土长的八辈贫农就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活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在我看来,他们虽然没有给自己的后辈创下丰厚的家产,却教会了他们善良,淳朴等优良品质。而也正是这些品质教会了他们生活,使他们在暴风雨前“隐忍不发,野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