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暑假教师培训)班主任发出通知,让我们根据学号建立小组群,然后推荐出小组长。

看到要建群,我就想万一到时候我们小组没人建群或者建了群我找不到怎么办,那我就先建一个群把大家都先拉进去,然后再选举小组长。我刚把建好的小组群二维码发到班级群,正在编辑:请大家先入群,咱们再选...,还没等我编辑完,就看到班主任发:五组小组长杨青老师。心想:得,我啥也不用发了,这回算是毛遂自荐了。

担心随之而来:万一我中途要请假怎么办?万一带不好小组怎么办?

立马意识到,我又在焦虑了,事情还没有发生,会进行地怎么样,都还是未知呢,我就已经在担心了。

马上转变观念: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使做不好也是一次经历,也能长经验,而且也可能完成的很好呀,不要把精力花费在担心做不好怎么办,应该想怎么才能做得好。

想起网课期间,同时带4个班,为了便于管理就让每个班的同学抽签分组,然后每组自己选举出一位小组长,有的小组成员相互推让,最后得老师认命一位,而有的小组成员很积极,争当小组长,很负责,通知学生上课,检查作业,给组员鼓励等都积极到位。

这些积极的小组长就是我的榜样呀,我教导他们勇敢积极,而我自己遇到相同的事,却有退缩心理,真是惭愧呀,不过这也让我对不敢主动的学生多了一份包容心。很多时候都强烈感觉到:学生就是我的老师;教导学生时最后最受教导的倒是我自己。

早上去跑步,看到公园里,一位类似管理者的人对一位带着袖标的人(文明志愿者)说话,一位带着袖标的人又对一位清洁工说话,脑子里突然就蹦出一个词“颐指气使”,赶紧问老公“颐指气使”这个成语对不对,老公说对,我不放心又查了下电子词典,是对的,这个成语第一次在我的生活中活生生的呈现,以至于我都怀疑我记得的这个成语对不对。

“颐指气使”正好给我提了个醒,很多时候,一个人,一旦带上了“袖标”,就感觉有了权利,说话就难免生硬,甚至很不客气,不把别人看成是跟自己平等的人了。

我一定要秉持“为组员服务”的心态,不去抱怨,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

还差两个组员没有进群了,发信息也不回,打电话吧,给一个组员打电话,心突突突地跳,万一她不接怎么办?怎么说呀?万一她把我认为成骗子怎么办?咳,又在瞎担心了。

第一个电话打的很顺利。信心来了,接着打另一个电话,第一次响了几声被挂断了,再打一次,直接就给挂断了,心里不免有气,想在群里再@她一次:已经@您两次了,请抓紧扫码进微信群,然后进小组群。

这样不好,又是在抱怨了,“已经...”是在抱怨:我都已经...,你怎么还...;“抓紧”显示出对她人很不耐烦了。

她不接电话,可能是因为接到过太多骚扰电话了,不回信息应该是没关注群消息。

于是就单独用手机短信,给她发了一条信息:...老师,您好,我是...,我们是同一个小组,请您扫码入群。

很快有了回应,小组成员全部入群,第一个任务圆满完成。感恩遇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