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生活极其艰苦,红薯是家乡最常见最普遍的食物。我家总是将一半红薯掺着一半米来煮,这样才能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红薯的吃法很多,可炒,可油炸,可烧烤,能煮熟后捣成泥状,和点面粉做成糯米薯片,晒干后用干净的热沙爆炒了吃,那是我最喜欢吃的零食。
那时候,嫁女娶媳妇,招待客人,村里的婶婶们会把红薯切成块,沾了小麦粉,用油炸成一道正宗的菜肴,我们叫做"烧鸡腿子",红薯怎能与鸡腿并列呢?大概也算是那个时代的一大发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吧!
过年时,每家每户都要做红薯,先将红薯洗净,用刨子将红薯刨成薄薄的片,将薯片在大锅里煮十来分钟,然后捞出,铺在竹篱上面晾晒三五天,待其变成紫褐色的,再用粗盐翻炒二十来分钟,弥漫着清香,咸中带甜的红薯干,就制成了。
薯叶、薯藤在家乡一样被当做宝贝,嫩绿的薯叶伴着少许辣椒,是很好的下饭菜。收获红薯时,把它的藤蔓先割掉,一把一把的扎起来,挂在屋檐下晒干,变成了牛的上好草料。
对红薯的记忆,源于它浸润我童年食味的情愫。那时放学回家肚子很饿,便跑到堆放红薯的储物房里,拿个红薯用水洗干净,张嘴就咬,润润的甜甜的,一个红薯吃下去,就压住了肠胃的饿意。最香的吃法,是把红薯埋入大锅柴灶后的余烬里,半个小时后,扒拉出一掰,黄灿灿的红薯氤氲着香气,甜甜糯糯的,是我儿时垂诞不已的美味。
如今,因为红薯含有大量的不溶性膳维,能显著改善胃肠微生物菌落,热量也较低,并能预防一大堆富贵病,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新时代的抢手货。伴随着童年时期的美好记忆,香香甜甜的红薯已经深入我的骨子里,脑海之中,挥之不去。并会时时触动我的味蕾,让我总是情不自禁去品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