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这两字很难让人觉得美好,虽然我也粗略阅读过一本书叫《必要的丧失》。书中大致描述人从呱呱落地,离开母亲子宫那一刻起,因为丧失温暖的母腹而哭泣;直到最后死亡丧失曾经拥有的一切。与其说是"必要"的丧失,我自觉是"必须"的失,“不得不”的丧失。这样看问题的自己是悲观的,从这角度出发,人生是悲凉的,所以也就难免会喜欢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佛家的轮回说了解的只言片语,圣经的天堂论读的晦涩难懂。但是,我想无论是哪一位神,教诲人做的道理会有不谋而合之处,即修炼并完善内在的自我,使得灵魂变得高贵、免俗。季羡林先生老年时写有一篇文章《二月兰》,自问“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妻子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猫咪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杨绛先生在丈夫与女儿病重弥留之际,在自己恍恍惚惚的精神世界中艰难行走。因为爱而生的牵挂,使得丧失变得更加沉重,使得活着变得无比煎熬。
细数我们拥有过的所有,最初拥有过的母腹,年幼拥有的天真无邪,青年时拥有的美丽容貌、激情爱恋及不断储备的社会知识,中年时拥有的事业与家庭,老年间拥有的平静与安详。但是,却忽略我们一边拥有却一边失去。童年远去,我们就丧失了童真童趣;青年时期远去,我们就丧失了美丽的容貌,丢失了激情;中年远去,我们就开始丧失健康,丧失更多的亲人;老年逼近,就逐步丧失所有,包括自我丧失,开始变成一个老小孩。
杨丽萍说“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我想这是一种不想丧失自我的勇敢情怀。她也说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充满空灵,而且没有任何的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艺术家身上有着发光发亮的生命,她也启示我们要觉醒,要智慧,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不断修炼灵魂,忠于自我。人生路艰辛难走,如何在跋涉的旅途中不丧失自我却是拷问人心的一道难题,过关者想必少之又少。
经常看到一句话“世间的一切只能经历”,我们应带着一颗看风景的心来过生活。是的,美好的东西我们总是想留住它、占有它,实则远不如一切随缘自在。美丽的花朵总想攀折它,结果却留不住它的美丽,只会更快地丧失这种拥有。再比如那些有缘人,简单的几句话或是一个不经意的神情动作,足以让彼此的心走的很近,可是留住的却只能是长长的记忆,永久的怀念,却非留住事物本身。丧失与拥有最终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现。
为了那些值得的拥有,我们应该勇敢地接受丧失。因为那些不得不的丧失,我们也会蒙上帝祝福,获得新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