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是带着问题来的,近年来大部分企业产品后期都会选择将社交作为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除了本身定位就是社交工具的微信,qq,微博以外,网易云音乐,抖音,顺风车,淘宝都在围绕产品本身的功能构建用户在平台的关系链。从企业侧考虑,除了因为社交沉淀是一种相对简单低成本的用户留存方式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引导了大部分企业都做出了这一决策?前一段时间顺风车因为评价而造成女乘客被害的事故也进一步引发了思考,是不是所有产品都适合增加社交元素,哪一类产品增加社交元素是帮助自己建立竞争壁垒,哪一类产品是适得其反?
这本书其实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这本书通篇都是在介绍企业产品如何利用现有的社交平台获得用户,流量甚至是收益。但是阅读完毕进行深入思考之后,我也可以窥探到以上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开篇就给出了一个模型:社交红利=信息 X 关系链 X 互动
首先需要讨论一下什么叫做社交红利,为什么企业要重视社交红利。社交红利其实就是指企业利用现有的社交平台获得用户,流量甚至是收益,这些收益还包括了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用户调查,或者是其他流量变现的方式。企业产品为什么要重视社交红利呢?首先要考虑社会背景,目前少部分的社交产品拥有着巨大的流量,腾讯系的微信,qq,新浪微博,据不完全统计,微信月活已经突破10亿。其次是随着社交网络越来越重要,媒体的权利被弱化。用户更偏向于相信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再回到企业本身,企业产品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几个问题,初期用户少,缺乏拉新的渠道;中期用户流失,如何召回用户;后期如何用消息触达用户,唤醒用户打开App。如何为产品拉新并留存是企业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产品本身需要做的努力,还有更简单易操作的渠道,就是利用现有的渠道,帮助企业完成用户拉新,召回和触达用户。流量巨大并且对用户存在较大影响力的社交网络成为企业不二的选择。在社交网络中,利用企业产品的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利用好友与好友之间的信任起到为自己产品引流的作用,给自己的产品带来红利。
那么企业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获得红利呢?就需要我们回到模型本身来进行讨论。这个模型包括了四个部分:社交红利,信息,关系链,互动。社交红利我们已经简单的介绍过了,那么剩下的三者和社交网络甚至说是社交红利有什么关系呢?首先我们得先明白这三者和社交网络的关系。信息,关系链和互动是不同社交网络的共同点:用户发出信息,用户和用户相互收听关注结成好友"关系链",相互之间的转发,评论产生"互动"。所有社交红利来自原对这三个原点的观察和运用组合。那么企业如何利用这三点获得更多的社交红利呢?本书围绕这三个模型展开了介绍。
那我们首先来从信息角度来讲,什么是信息?信息不仅仅是编辑文案,信息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对企业的价值更多的是品牌的塑造维护和客服服务,单纯从信息来讲,是没有办法直接引来流量产生订单转化的。要想真正的获得社交红利,企业就需要重视在社交网络中流动的信息。信息内容的质量决定了信息的扩散力和影响力。也决定了用户对信息的分享力,用户是否愿意对信息进行分享完全取决于用户对于信息的判断。
既然已经有了信息,那么信息的传播就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系链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社交平台,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关系链。当你的内容足够有趣或者是足够有用时,用户会自觉地帮助企业将信息在自己的关系链进行传播。如何构建关系链是用户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企业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在传播过程中,如何进行调整,帮助自己信息的传播链变得更长更宽这就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就是互动了,很多人会认为,既然信息已经传播,达到了传播的目的,那么为什么还需要互动呢?其实互动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企业产品都是有商业目标的,信息仅仅只是传递虽然是起到了品牌塑造和维护,但是没有转化就没有达到企业产品的最终目的。只有用户进行了互动,并在该信息上付出了成本,用户才会真正成为企业产品的用户,也就是说达到了拉新或者是留存的目的。
虽然并没有解答我最初的问题,但是也给我了很多的思路。社交是有巨大能量的。从用户本身来讲,用户在平台构建关系链,就意味着用户在平台上产生了情感关系,并且用户在平台的行为涉及到了好友维护行为。构建关系链不仅增加了用户在平台的停留时长并且如果想要离开平台用户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包括了情感成本,时间成本)。从竞争角度来讲,对于工具类平台,社交元素的加入本身就帮助平台增加了趣味性,利用社交元素帮助用户进行情感寄托本身就帮助平台搭建了竞争壁垒。而且社交元素的加入,也帮助了用户更好的在平台进行关于平台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品牌塑造。至于是不是所有工具都适合做社交这个问题,增加哪种形式的社交元素的问题,我觉得还是需要结合工具使用场景来考虑,进行更多的探索才可以下结论。
最后还是要说一句,产品为王,用户是上帝。社交红利固然客观,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产品体验~
产品刚入门小白~欢迎大家随便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