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什么理由记忆,徐贲的作品让我这个“学术不感冒”患者,对严肃的研究专著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至少有两点是以往所不能获知的:一个是可以读下去,直到读完,而且整个阅读期不会旷日持久到一年,甚至更长(无论是上学时读法律专著,还是上班后读专业书籍,瞌睡总能笼罩全身,那点好不容易拉上来的斗志,往往“中道崩殂”);另一个是可以很主动的读出些逻辑或者方法上的道理。
然而,从内容而言,徐贲仍然是小众的,并不值得推销,就好比一杯上乘的白酒,有些人根本不喜欢酒,勉强没有意义;若喜欢抿一小口,硬要自己饮一浮,也是使 不得的。
之前读他《统治与教育》,为书名所误,认定是历史或者帝王术,其实是关于公民教育;后来再看到《人以什么理由记忆》,学聪明了点,未翻书前想着应该是讨论某个政治类话题,事实上却是关于战争记忆的哲学思考。
《人以什么理由记忆》里头有些东西,可以记下来,常常去想一想,哪怕是把宏大的存在主义微缩到做人做事的细节处,或许也是有用的。
头一句是“走出历史灾难的阴影,实现社会和解,是不计前嫌,不是不记前嫌。”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不计”前嫌是一个人的胸怀,是博得人心的高招,然而,如果“不记”前嫌,十之八九,就会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或者更多,因为不长记性,这跟脑子的尺度密切相关。
再一句是“伦理关乎的是对与我们有特别关系者的责任,而道德关乎的是我们对一般人或对人类的责任。前一种关系深厚,后一种关系浅淡”,这是马格利特说的,不是徐贲(谁说的不要紧,当你讨论时,要么以他人不知的大腕儿去装逼,要么拿某个人作幌子为自己的“论点”立足)。
我从前很少思考,为什么道德约束那么难,读到这句才有所领悟:儒家为什么先要讲到三纲五常,要把“忠孝”这些与人、特别是亲近的人之间的交往规范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甚至把国比做家,立点就是“伦理”对于我们的约束要强得多,这样的伦理会直接影响我们身边“亲近”的那些人,比如家人、师长、子女、邻居等等。而道德就不 一样,是一个更大环境上的、涉及更多人群(往往是全社会的)的高端且抽象的要求,因为覆盖的那些人相互之间并没有多少“有温度”的关联,就少了好多直接的羁绊,也少了好多朝夕相处的监督,自然,时不时就会忘记道德的约束。
第三句是阿伦特(据讲是一个存在主义大家,哲学的东西我不大能领悟透,但喜欢世俗的去理解)说的:“一本正经——是对自由的否定,引导人们去同意和接受这种扭曲”,“一本正经是人对生活、对自己的不真实的看法,它让人把自己看成是抽象的阶级成员、路线站队者、职业拥有者等等,唯独不再是一个具体、自由的活生生的个人”。
似乎存在主义者都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悲观。然而,的确很有道理。你看啊,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喜欢“一本正经的说瞎话”?比如用美声演绎如何找人要回钥匙,用新闻联播的方式讲解碰瓷的致富经。是单纯的有趣么,或者是用轻松的方式揭露些什么?有没有想过,潜在的是在用你不经意的方式(比教科书更有效果的方式)主导你的判断逻辑?再或者,即便你不是完全认同瞎话里的每句话,但已经总体上认可和欣赏其中所传递的现世价值?是不是因此失去了“活生生”的机会?育儿的书籍常“教导”家长,不要轻易给孩子答案,否则会泯灭创造力。那么“一本正经”的各种发挥是不是正在用“给答案”的方式,消减我们自己主动思考的能力?最后一句可推荐的是“判断需要独立,但却并不是我行我素。判断的一个特征是代表他人思想,也就是在思想中不断想象有别人在场。”
这“绝对可能”成为微信转发的直接理论依据。你在看到某碗鸡汤时,首先会判断:啊,是我喜欢的,是和我想的一样的;然后,顺手转发。为什么要转发,是真的要和别人分享好东西吗?恐怕,是为了让判断更像普世“判断”,以证明自己的睿智,而去寻找“别人在场”的证据,从而在潜意识中成为某个判断的代言人,企图代表某个群体的观点(当然被你转发到的那个人同时也会自认是你的代表,你和他们都在场,互相代表),而看上去是独立的,是自愿的。我读到这句时,后背没来由的有点凉丝丝。好吧,摘录的这几句,并不是这本书的主旨,也不能证明这本书就是一本诙谐而通俗的读物,所以,千万别轻易去读。
PS:嘱咐一句,严肃的读物很多时候是作者一个时期论述的叠加,前后重复甚至一字不差重复的段落层出不穷,须得善意的去理解:应该不是为了凑字数,书不按字算钞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