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的班上转来一名“特殊”的同学,他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甚至除了眼珠以外几乎都无法动弹,每天只能坐在轮椅上,你会如何对待你这位新同学?
是一脸嫌弃得把课桌搬来离他尽可能远一点?
还是热情得冲他打招呼,欢迎他的到来?
我相信你足够善良,非常同情这位同学的遭遇,很想让他感受到温暖,所以你主动跟他讲话,试图陪他玩耍,但他似乎无动于衷,仍旧一副面无表情的样子。
这样过了一天,三天,一周之后,你还会继续「对牛弹琴」吗?
放轻松,这不是什么考验人性的测验题,因为我坚信,人性本善!但如果是我,也许到了第三天会怀疑自己“这样做的意义究竟何在?”,到了第7天,那种像对着一个玩偶自说自话的感觉,让我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坚持下去的理由?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今天在看龙兄发在公众号的10分钟小视频——获奖300多次的动画短片《小绳子Cuerdas》时,内心才被深深得震撼到。
动画短片中的小女孩儿玛丽娅就遇到了这么一个“特殊”的同学。当其他人都嫌恶得尽量离新同学远一些时,玛丽娅转过头,微笑着冲他打招呼。
当所有的小朋友都在课间尽情玩耍时,玛丽娅把自己最爱玩的跳绳拿来与他这个轮椅男孩儿一起分享。玛丽娅还主动从老师手中接过轮椅,带他去体验很多新奇的东西。
一根小小的绳子成了玛丽娅和轮椅男孩儿连接的纽带。她用绳子把小孩儿的手和自己的绑在一起,和他一起放风筝、读故事书、拍手心、活动手臂和双脚、玩捉迷藏的游戏……
她还把绳子绑在小男孩儿脚上,用绳子带动他踢足球。看她那一本正经的样子,还以为正要开始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呢。
脚不能动,好吧,玛丽娅拉拉绳子,足球顺着绳子往球门的方向滚过来,可动力越来越小,越来越小…..球在离球门半米远处停住了。
玛丽娅可不会就此放弃,她略一思忖,反手一推,球碰到球门啦!“哇塞,太棒啦!金靴轮椅男孩儿进球啦!”玛丽娅激动得手舞足蹈,围着轮椅转圈圈~
龙兄说,这部片子以「细腻」取胜,两个特殊孩子之间唯美到令人心痛的友谊就藏在那些日常的点滴里。
尽管最后小男孩儿仍然离开了,即使他从未真正站起来过,没能实现「和玛丽娅一起环游世界」的愿望,但影片向人们输送的那种柔和且善良的价值观,以及永不磨灭的希望,才是它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1】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付出
连续看了3遍短片,我试图找出支持玛丽娅对轮椅男孩儿好的理由。因为我实在无法理解,非亲非故的一个小男孩儿,玛丽娅凭啥要对他好?
常常在新闻里看到,某人对罹患癌症的男(女)朋友不离不弃,坚持要在对方走之前完成婚礼。这样的感情的确很感人,但那也是建立在两人之前有深厚感情的基础上啊!
更多的现实是,我们的每一次付出背后都藏着期待,我们期待对方都能感受到我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期待她能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我们期待,有朝一日他能够回报我们。
假如我对她好了,她无动于衷。第一次,我会安慰自己:她应该是不善表达吧。第二次,我们会有些沮丧,觉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第三次,我们开始抱怨,“你怎么就是冥顽不化呢?”
于是,还没等到她从内心接受你的付出,你已经提前放弃了。因为,我们干嘛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可是,玛丽娅对这个陌生的男孩孩儿付出了多少次呢?
玛丽娅每天为两人画一张画,看那不停翻动的画册,你就知道,她付出了很久,很久……
所以我体悟到:假如玛丽娅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都能付出这么久,不求回报,像一个表演独角戏的小丑一样,一直变着法得陪轮椅男孩儿玩,尽可能得逗他开心。
那么,我们对自己最亲最亲的亲人、朋友,是否也能多那么一点点的耐心呢?
事出异常必有因,今日的果来自于昨日的因,这个因或许是不久的昨天,也可能是遥远的前世。假使我们无法改变今天的果,是否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我们能改变的——今天的因上面呢?
我们今天种下好的因,是否,不久的明天,也就能收获好的果呢?
【 2】关于坚持和持续行动
除了内心的善良,是什么支撑玛丽娅一直坚持陪这个“特殊”的同学玩儿呢?
首先,这肯定离不开她天生乐观、开朗的性格。看玛丽娅出场的第一帧,她就蹦蹦跳跳地走在走廊里,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忍不住趴在办公室门外偷听老师讲话。
其次,就是希望的力量!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儿在办公室见到轮椅男孩儿的第一眼,也许就在心里发愿——想要帮助男孩。当她在操场忍不住走进男孩儿,也就开启了她的教练生涯。
通过小小的绳子,玛丽娅带着小男孩一起做复健,一起感受童年的美好。那些因为病痛无法体验的玩意儿全都被玛丽娅想办法搬过来一起玩:跳绳,嗯,做在轮椅上也可以;啊,原来你喜欢踢足球,我们也进球啦,哈哈!
渐渐的,我们在小男孩脸上看到了发自内心的笑容。甚至,他真的能靠自己的脚踢动足球啦!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了玛丽娅莫大的信心,她兴奋地拉着男孩儿畅想——
他一定可以走路,可以说话的,他们要一起去环游世界,听说有人吃蚂蚁,哦,他们才不会吃蚂蚁呢!
直到最后看到空空的轮椅,玛丽娅也乐观地认为“他终于可以站起来,自己去踢足球啦”“我这个教练真是太棒啦!”
其实,最重要的,是那种信念,那种相信“希望永不磨灭”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即使最后小男孩儿离世了,玛丽娅长大后依然选择从事特殊教育。因为她坚信,她的努力会为千千万万的特殊儿童带去快乐和希望!
这也是我从片子里面感触很深的一点。尤其是在越来越多人鼓吹“坚持无用”,“寒门再难出贵子”,“即使你再努力,也跟别人不在一条起跑线上”这样的言论时,作为从农村到大城市打拼的我们,究竟靠什么安慰那颗焦虑不安的心?
我想,是信念,就是这种希望的力量!
就像和震卿学弟讨论的一样,即使我们拼尽了全力,仍然无法在大城市立足,但起码,我们为下一代创造了条件,让我们的下一代爬山的时候,不至于从山底起步。
即使我们知道努力的收效甚微,但我们仍然要持续行动——因为我们坚信,行动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