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迎新会上代表成熟老师的发言稿
各位伙伴们:
大家下午好!
我是袁宁,跟孩子外出参加活动时有一个自然名——麦子。大家以后可以称呼我麦子。
张校长让我作为成熟老师讲几句话,对于成熟老师这个话题,我学着进行了问题化:
什么是成熟老师?
我是成熟老师吗?
如果是,我的最大资本是什么?
我想,假如我算成熟教师,那么我的最大资本是,不再年轻!
今年是我本命年,教师生涯12年,送走了3批学生,生了2个娃。在生养孩子的岁月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成长的力量。重归萌态,跟学生们一起成长。慢慢的就多了一份从容和坚定。
前天校长引用《周易》的话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成熟教师慢慢的走上了一条从器到道的问询之路,开始从向外求转变为向内求。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我忐忑、激动又充满期盼,一如12年前作为职初老师发言时的心情,我想我还不是那么成熟。尤其,是这两天听了专家的报告和各位问题化达人的分享后,深感提升空间太大。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到了70才达到对人对事泰然处之的成熟状态,那么我要走的路会更长。
大学毕业老师对我说,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扪心自问,过去的十几年我没做到。
今天站在这里,在昨天跟今天之间划了一条线。这边属于过去,这边属于今天。一切过往皆是序章,重新出发,对于我,我希望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感恩,革命路上有你!
谢谢大家!
二、静悄悄的革命?
迎新会的头一天一大早在微信上跟张副校长确认会议时间,紧接着她就对我做出了“代表成熟老师说几句”的“邀请”。我第一反应是脚被砸疼了,清醒过来弄清是自己搬的石头砸的事实。我不太愿意作为代表上台发言,不是因为我怵场合人多,也不是因为我没话说,怕说不好。相反,在这样的日子和时刻我有很多心情和感怀,这些发自我肺腑的话我自然也能说好。只是,我不愿在跟大家的第一次见面就给摆放在讲话台上,那样的去表现自己。
过去12年的学校生活,太多的时刻我都在挑战并表现自己;不,确切的说是过去的36年。我非常清楚一味的关注表达、表现成长的是什么,失去的是什么。此番出战新学校,我希望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把表现欲锁在监牢里,让倾听能力、梳理能力和思考能力野蛮生长。我希望我是那个坐在台下,忙着写,忙着画,点点头,微微笑,在纸上或者脑海中编织蜘蛛网的那个接近智者的人,而不是台上的那个多年养成的小丑。
只是、可是、但是这是领导给我发出的第一个邀请,我不能断然拒绝。于是,有了上文的发言稿和台上的动情讲话。在讲到“划了一条线”的时候,我有点哽咽——过去,太多情愫,几多负重;未来,太多期待,几多风雨。站在台上,那些熟悉的小伙伴嘴角带着笑意,微微点头,眼神里写满深情和肯定,不熟悉的伙伴投来关注的目光。下来后,一个见过几面的伙伴说:你的发言惊到了我,刷新了我对你的认识。教书那么多年,初心还在,令人敬佩。
在发言中,我说到“冷板凳”,说到“文章空”,说到“静悄悄的革命”,这些是针对我这次接受领导邀请的一次提醒,我怕“表现欲”这个东西从牢笼里偷跑出来,坏了我的成长大计。同时,也是在我的未来的同事面前的一次宣告,我是来做冷板凳的,那些热热闹闹的事情不用找我,我不感兴趣,也不适合。
三、大脑中的“洞穴空间”
校长:你已经听说了吧,我们这里很累的。你确定要来?
闺蜜:累的没有知觉了。
要离开的老师:来了一年白头发长了太多,以前一年染一次,这一年一年染四次都遮不住。
新同事:你真要把她带到坑里来?(新同事问闺蜜)
副校长:袁老师,你要做好累的准备哦,尤其你有两个娃。
原同事:听说那个学校开不完的会,做不完的课程哟,何必呢?
以上是我耳朵告诉我的,我的眼睛呢?
白头发,白头发,白头发,认识的,不认识的,还有我的。相比一年前来听报告看到的大家,基本上都长胖了,是那种劳累堆积下来的肉肉,也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运动的现形。离职了四个人,前年、去年才来的,都是因为不堪其累。
校长讲话的内容很刚性,狼性团队、竞争力、最用心的老师、最好的课程设计等构成了讲话的核心概念。校长讲话的时候,我身边的初中部教学部长在本子上划第二天结业式的安排表格。第三天的班主任会上,部长确实如我所料也如在其他同事那里耳闻的那样是一个慢性子,做事缺乏全局思考、系统规划、醉心于自己的数学课教学的中层干部。学生部部长是一个思维活跃表达欲和表达能力都很强,但是缺乏听众思维的老师,高大上的ppt布置工作后,新老师都不知所云。会后,同组的老师告诉我,这是已经改进后的会议的节奏和组织。
我将担任的是七年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级的语文老师工作。头顶学校的课程论的大山,接受亟需成长的两位中层的直接领导。将面临的是各个部门分配下来的各项工作。这个时候如果我全盘接受,事事躬亲,件件深入,都求完美,那么我肯定会憔悴不堪,身心疲累而有一无所获。
在这种情况下,降噪能力是我必须要锻炼起来的。和教学相关的课程方面10分做,班主任工作让学生干部和第二班主任配合做,其他工作不做少做或者不花时间和精力的做。
我必须培养大脑的降噪机制。只要雏形建立,就会在万变的现象的连接中,不断让这个机制生长,最终长成大脑中的“洞穴空间”。这个机制的生成逻辑:凡事都试图去找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或运行机理,这个机制就会慢慢生长,最终对噪音的辨别和过滤能力越来越强大。比如昨天班主任会议时,我就在脑部思维导图几个工作,我想最近学到的时间管理,思维导图方面的课程能更多的帮助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