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伤病复发,老老实实的休养,早上早早的到单位,腿不能动,那就手和脑子动动吧,身体和思想,总得有一个在路上。
最近和老二在读作家榜的《绿野仙踪》,不得不说,读名著,尤其是国外的名著,一定要用作家榜的版本,两个字,太正,读起来特别畅快淋漓。字里行间全是优美的小词儿小句儿,比如田间的黄砖路撒着欢儿向前奔跑,老二立马来了一句,妈妈这是拟人吧,路怎么会奔跑呢!昨晚这本《绿野仙踪》读完了,我们娘俩儿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老二赶紧追问,下一本经典读啥,来点国产的吧,虽然文化不分国界,但是最近更应该多多支持国货。
前几天发现了一个宝藏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我从第三集开始看的,第三集介绍的典籍是《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好,最近和老二在家琢磨《赛雷漫画历史》,也正好,琢磨到了汉朝,汉武帝时期。这真的是一个能让人沉下心来认真看的节目。一个半小时的节目,除浓缩《史记》中所涉及的约三千年历史打造一场“英雄会盟”,还将叙事时空延展到《史记》面世之后的两千余年。两千年后的撒贝宁代表了现代人和老年司马迁来了一场感人的相聚和对话。如此时空跨度,恰好精准呼应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华夏文明史。我们旁观着青年司马迁拜别父亲、远行游学的历程,跟随他一起在九嶷山追怀舜帝,在会稽山探禹穴,在越王勾践身上体悟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边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记取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我们被作为父子两代太史令的司马迁及其父亲的气节所折服,感动于那个时代为了信念和理想可以有所舍有所弃的精神。真的如撒贝宁所说,“有那么一些瞬间,当那些历史人物从你身边擦肩而过的时候,你会汗毛倒竖,你会头皮发麻。”
中年司马迁为了维护将军李陵选择身受腐刑,那个时代的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毁伤即为不孝,经受这种刑罚,生,没有脸面祭拜父母,死,也没有颜面葬入先祖的坟墓,接下来的日子何止是“忍辱负重”四个字可以形容的,司马迁怕死么?并不是,青史未就,死亦为不孝,所以,面对祸事他只能就极刑而无愠色,所以他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再品初中课本里的这句话,我仿佛豁然开朗。因为这场祸事,司马迁重生了一次,昔日周文王被拘禁之时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时编著《春秋》,屈原被放逐赋《离骚》,左丘双目失明作《国语》,孙膑被残害剜去髌骨写出兵法,《诗》三百篇多数是圣贤发愤而作,司马迁横遭祸事,身躯已残,青史不可废。当扮演老年司马迁的王学圻真诚的看着撒贝宁问“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著就《太史公书》,敢问足下,此书当得我司马迁再活一世否?”看节目的我和视频的观众一样,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当得一世重生,堪称万世不朽!”
节目的最后继续发射催泪弹,让司马迁在著成青史之后,和父亲跨越生死再度重逢,在“幸不辱命”的释然大笑里,完成对先祖的告慰。撒贝宁带司马迁浏览了《太史公书》的后世流传情形,从其外孙将书公之于众,到班固父子继续钻研并续写及修撰《汉书》,《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开辟了纪传体写史的方式,供后世历代传承。天地永恒,青史永新!那一刻,“老年司马迁”在舞台上接受炎黄子孙的“千年一拜”,感谢他写就青史、泽被后世,致敬他当年孤独的、沉重的,甚至是屈辱的那一段岁月的熬过。那一刻,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当然必须包括我。
整场节目看人的激情澎湃,演技派演员王学圻和张晓龙将老年和中年司马迁演活了,吊打一群小鲜肉,导演编剧靠谱,在正式演出之前,总导演和总编剧会带着演员本研读剧本。舞台效果震撼,更为重要的是,舞台唤起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仪式感,在观众内心深处激起了一场文化的共振,正如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所说:“现在《史记》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把家国情怀深深地注入每一个中华民族后世子孙的血液里。”
这个节目不但适合大人,也很适合孩子,我利用每天早上和晚上吃饭的时间,将这个节目放给两个儿子看,他们看的津津有味,我相信,在他们的心里,一定也埋下一个小种子,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