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为什么会撞到树桩上——《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战国时宋国的一个人在田里耕作,一只兔子撞到露出地面的树根上,因为脖子扭断死去了。这只兔子的撞死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但宋人却丢掉锄头一直守着,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这个人因此被宋国人耻笑。
一、兔子是近视眼吗
在草原、平原、森林、山区、沼泽、沙漠等地,处处都能看到兔子可爱的身影。寓言故事中兔子撞树桩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生吗?
事实上,还真的会有心慌意乱的兔子在逃跑时来不及观察前方,结果不小心撞死在树桩上。
兔子为什么会撞到树桩上呢?这和兔子的眼睛有关。
首先,兔子的眼睛并不像人类的眼睛那样长在头部的前面,而是长在头部的前面与侧面交接处。
其次,兔子的左右两只眼睛距离比较远,兔子每一只眼睛的视角约为90度,两只眼睛注视的方向不同,这就使兔子的视野比较宽广了,这样的生理结构,让兔子不必转动脑袋,就能观察到身体两侧,甚至是身前身后相当大范围内的情况,兔子宽广的视野让它能很快发现天敌。
不过,兔子的眼睛却不利于准确判断物体的远近距离,这就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因为兔子的天敌很多,随时有被捕食的可能,在它们被猛兽、猛禽、人类捕猎追赶时,往往快速逃跳,仓促之间顾不上选择逃跑的路线,又不能准确地判断出物体的距离,所以,兔子就有可能因为上述原因撞到树桩、树干、墙壁、车辆、其他兔子,甚至是从悬崖跳进深谷中去。
不过,幸好兔子还有着敏锐而警觉的嗅觉和听觉。生活在野外的兔子有会耸动的鼻子,可以闻到天敌的气味;兔子的两只长耳朵能捕捉敌人发出的声响,哪怕只是一丁点儿。
不仅如此,野兔还很狡猾,它们从来不沿着自己的足迹活动,总是绕道回家。即使来到了兔窝附近,它们也会绕着圈子走,细听窝里有无危险,然后才慢慢地退着进窝。当野兔发现附近有危险时,就会两眼睁圆,把耳朵紧贴在背上,让身体低蹲,把自己藏起来。一旦野兔被天敌发现,别无他法,只能飞速逃窜。
二、澳大利亚的“人兔之战”
关于兔子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我们再来讲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兔之战”的故事吧。
澳大利亚是一个“孤单”的国家,它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四面都是茫茫无尽的大海,是世界上唯一独占整个大陆的国家。长期“与世隔绝”,让澳大利亚形成了一个封闭而脆弱的生态系统。一群来自欧洲的兔子,打破了澳大利亚的生态平衡。
据说,澳大利亚最初是没有兔子这种生物的——直到1859年,24只欧洲兔子来到了这里。关于这24只兔子的来历,有人说是墨尔本动物园引进的,本来是用来观赏的,因为一场火灾,兔子们“越狱”窜奔,从此逍遥于澳大利亚的旷野;也有人说,这24只兔子是由一位喜欢打猎的英格兰农场主携带来的,他把这些兔子放养到附近的草原上,让兔子们在天然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等到明年,他就可以和其他农场主共同享受打兔子的乐趣了。
没想到,这24只兔子竟然引发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肥美的澳大利亚草原成了兔子们的天堂,这里有美味的青草、灌木、树皮,却没有任何凶猛的天敌,加上兔子们惊人的繁殖力,不久之后,越来越多的兔子在澳大利亚的土地上打洞安家,原本丰美的草原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荒情况,变得满目疮痍。
兔子们肆无忌惮地啃食本来属于绵羊的饲草。要知道,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可这样一来,兔子们泛滥成灾,鸠占鹊巢,与牛羊争夺牧草,使得澳大利亚牛羊数量大幅度减少,澳洲牧业受到重创。
“人兔大战”开始了,政府鼓励人们灭兔,却发现捕杀行动作用不大;政府又拔出巨款修筑栅栏,保护农田和牧场,又派遣骑着骆驼的卫兵严防兔子“逃亡”进入农业地带,可这些举措收效甚微,根本挡不住兔子占据澳大利亚的步伐。到了1928年,兔子的地盘已达澳大利亚大陆的2/3;到了1950年,野兔的数量约8亿只,是这里人口总数的15倍。
最后,人们采用了残酷的细菌战,把一种叫“黏液瘤”的病毒引入澳大利亚,这种病毒感染性极强,导致了98.8%的兔子染病死亡。
然而,幸存的兔子产生了针对“黏液瘤”病毒的抗疫抗体,“人兔大战”仍未结束。直到现在,兔子对农牧业的危害,依然是澳大利亚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看来,想要引进一种本地原来没有的生物时,必须十分谨慎,因为它们可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
三、寓言两则
《守株待兔》选自《韩非子·五蠹(dù)》,作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虽然有些口吃,却学识渊博,极善著书。他的著作《韩非子》中有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两则寓言故事吧。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将要到赵国的邯郸去做人质。庞恭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呢?”魏王说:“不相信。”庞恭又说:“如果有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君王您相信吗?”魏王回答:“我相信了。”庞恭说:“集市上本来没有老虎,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但是因为三个人都这样说,结果也就用言论造成了有老虎的假象。如今邯郸和魏国的距离远远超过集市,毁谤我的人肯定不止三个人,希望您能明察真情。”当人质期满,庞恭从邯郸返回魏国的时候,他没能再被魏王召见。
反观当代社会,三人成虎的故事仍在上演,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被谣言蒙蔽。
买椟还珠
有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卖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雕了一只匣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熏烤它,用珠宝镶嵌它,用玫瑰装饰它,用翡翠衬托它。结果一个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把珍贵的珠宝还给商人,只留下一个盛放珠宝用的匣子。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
看来,韩非子善于把愚蠢与聪明、卑鄙与高尚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显示出愚蠢者、卑鄙者的荒唐和可笑,这种写作的方法,你学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