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尾巴好像闹心的事情特别多,心情也开始变得沉重。
前一段时间看完《人性的弱点》其实思考了很多。人,究竟是应该如何去对待的生物?这个课题,太难,说不清也道不明。
但是有一点明确,不想去轻易地评判一个人。
在访谈类节目《可凡倾听》中黄子韬说道,不后悔自己做过的事情,因为19岁那个年龄的自己就是这样的想法,到了23岁看19岁的自己会发现自己当初的不成熟,现在自己不能接受的道理或许以后会慢慢明白,但是这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啊。
隔着屏幕看这个少年没有歌词中表露的桀骜不驯,比我想象中沉重。信息时代,通过镜头甚至寥寥文字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究竟能有多少?哪怕是身边的人泛泛之交能知晓几分?就算是从小看着孩子长大的父母都不能百分之百的理解自己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他人。每个人都没有我们想象中来得容易,只言片语来定义人性实在太轻浮。每个人对于一个人的评价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并带着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所以我们总会因为一些事情感到某个人的温暖,也会轻易地因为某些事情表达对这个人的不满。
对于别人的言语行为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很轻易的做出判断,并不在意这些对于别人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是很普遍的现象,站在制高点误解指责他人,而并没有尝试去了解他人的欲望。其实服务业是最好的例子:作为顾客的时候,我们会指责店员的服务态度;作为店员的时候,我们又会指责顾客的刁难;作为旁观者,我们又会觉得不过是半斤说八两,谁都有错。所以不同的评判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做出的判断。
这听起来像是诡辩论,但是这就是人,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