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5.55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译文】
再向东南十里有座山,名叫蛊尾山(可能在今陕西洛南县南),山中有许多磨刀石和赤铜。
龙余水发源于此山,向东南流入洛水。
【原文】
5.56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榖、柞、棘,其草多藷藇(shǔ yù,即“薯蓣”)、蕙,多寇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
【译文】
再往东北二十里有座山,名叫升山(一说在今陕西华阴市境内),山中的树木多为构树、柞树和酸枣树,草类多是山药和蕙草,还长着许多通脱木(通草)。
黄酸水发源于此,向北流入黄河,水中有许多璇玉。
【原文】
5.57 又东二十里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
【译文】
再向东二十里有座山,名叫阳虚山(在今河南洛宁县),山中有许多金,此山临近玄扈水(在今河南洛宁县)。
拓展:
【仓颉造字】
相传,在仓颉之前,人们一直结绳记事——大事就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一个小结,相关联的事就打一个连环结。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号记事。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结绳和刻木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人们日常需要,迫切需要创造文字来传情达意。
当时,有一个人叫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传说他四目重瞳,聪明异常。有一年他到南方巡狩,登上了阳虚山,在附近的扈水、洛水之畔,忽见一大龟出现,龟背上驮着丹甲青文的天书献给仓颉,仓颉便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文字。
又传说,仓颉造文成功后发生了一件怪事,白日天上下粟如雨,晚上能听到鬼魂哭泣。
原来,仓颉造字成功,可以记载历史,传达心意,人们变得更聪明,思维更开阔,生产和创造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鬼魅从此再也无法主宰人的命运,只能在黑夜中哀声哭泣。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大概是仓颉造字之初,看到龟背上的花纹,引发灵感,又观察了天上的星宿分布,地上鸟兽虫鱼的足迹、草木器具的形状以及山川脉落,根据自然事物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了种种不同的符号,就是最初的文字。
【原文】
5.58 凡薄山之首,自苟床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䰠(shén)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糵(niè)酿;干儛(wǔ),置鼓;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jī)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xiǎng)之。
【译文】
总计薄山山系中的山,自首座山苟床山起到阳虚山止,共有十六座山,距离为二千九百八十二里。
其中升山是大的山神居住的地方,祭祀其山神的典礼是:用猪、牛、羊三牲齐备的太牢之礼,用彩色的玉作为系在山神颈部的饰品。
首山,是神灵所在的大山,祭祀山神时要用糯米,纯黑色的牛、羊、猪三牲齐备的太牢之礼,美酒;祭祀者手持盾牌起舞,摆上鼓并敲击应和,用一块璧作为挂在山神颈部的饰物。
尸水,与上天合一,要用很肥的牲畜来祭祀,用一只黑狗供在上面,用一只母鸡供在下面,再宰杀一只雌羊用血来祭献。用彩色的玉作为系在山神颈部的饰品,并将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物披在山神身上,请神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