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课程讲到心理健康篇,谈到产后婆媳关系引发的矛盾将导致终身的结节。
我想起自己的生育期。
那年24岁,生下女儿,我没有太多喜悦。
母亲来我产房看望后,撇撇嘴就离开了,她的无意识行动让我看到她对于我生女儿的失望。每一位母亲都希望嫁出去的女儿能在婆家立足并且有地位,生一个儿子,是她自己没有完成的愿望,也是她寄予我们的期待。(她生了三个女儿),而我无疑让她失望。
婆婆没有太多表示。只是在我临产前一直在与爹爹商议,家里猪的事。
爹爹婆婆在他们白沙洲,在外是有名的大户,实则已经是空有其名的空架子。房屋多年未修,络绎不绝来往的亲友朋友也只是让家里更亏空。
无奈下,还尚年轻的婆婆(那个时候她45岁)捉回两头猪,养在自家院子里。试图缓解接踵而至的经济压力。
太婆早晚需要去到前面几步远外的餐馆挑剩饭菜喂猪。家里孩子们都出去上班,前厅后院洒扫,一日三餐置备都需要亲力亲为,每天太婆都是从要早忙到晚。加上早年腰有损伤,后发展到腰椎盘突出,打理这些已经是非常吃力。如今加上还要喂猪,更加忙上忙!
在医院生产后第五天,我便下床。陪床的丈夫每天呼噜连天,晚上根本叫不醒。婆婆还嘱咐不能让他太累,说他白天还要工作。那个时候妇产科是孩子与产妇在一起睡,所幸我奶水充足,也就少了冲奶的麻烦。只是初为母亲,为孩子换纸尿裤也是手忙脚乱。
我并不喜欢孩子,孩子在我的印象中是哭闹,烦人的代名词。更何况姑子的孩子晚我孩子11天出生,是个男孩,这样爹爹婆婆的注意力更没有太多在我身上,我心里也平添了几分嗔恨。我没有力量与勇气去表达出来,只能把这样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我只是刻板地给孩子喂奶与换尿布。
产后二十天出院。那个时候我已经基本自理。因为子宫淤血一直不干净,医生让回家再慢慢调理。子宫淤血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情绪上的淤堵。
一挂响亮的鞭炮,加上一辆车我们母子回到了家。大家也顿时松了口气。都有着完成各自任务的轻松。
我却没有了空闲。回家的孩子似乎总是很容易警醒,不像别人说的那样一睡几个小时。她常常睡半个小时就醒一次,我疲于奔命地照顾这个我还没有准备当母亲就来到我的生活中的小生命。或则说我只是顺应世人结婚就应该有孩子的定律,而没有去考虑自己心理上的成熟与应对能力。
每天早上都是最困的时候。常被婆婆喊醒。茶几上固定时段太婆会做好不同的月子饮食送进来。鸡汤,面条,鸡蛋~我常常吃不下。简单饭食就让我有源源不断的奶水,女儿食量不大,单个乳房就可以满足她,而另外一个乳房经常被涨着,只能挤掉。
很多人生下孩子没有奶,而有奶的也平添了一些挤奶的麻烦。我便是那个人。
有奶便更不想吃,但太婆从不间断,准时地送进来变换的饮食。而那个时候我更需要有个人可以给我换着抱下孩子。九十年代的孩子也知道讨爱,非要抱着才能睡得安稳。我极度需要睡眠。
被一次次闹钟式唤醒,不想吃却要被迫吃的恼怒,让我对太婆充满了怨怒。彼此没有被看到的需求,让我们之间开始隔阂,之前看似和谐的关系开始揭去它的伪面纱,压抑性格的我也不表达。只是在老公工作回来后嚼碎了枕头的风。
那一年1998年,长江面临最大洪峰冲击。先生24小时都和他的同事据守在第一线。枕头吹风的人也失去了,我只是白天黑夜与孩子相对,与摆在茶几上的鸡汤对怂。
丈夫看到我的极端消瘦与低落,我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这就是抑郁。好心和我商量后请来了我的父母,帮忙带孩子,我的膳食也开始由母亲负责。太婆也乐得从繁琐的家务中脱身。
母亲的饭食有记忆中的味道,多少慰藉到我的情绪。虽然母子关系也有微隙,但她总能让我有些微的安稳。
来的第三天,母亲因为一次洗澡,跌到房间厕所的下水道里,受伤过的腰又骨裂,医嘱躺床上三个月。
突然的惊吓,我开始发烧。用药又导致孩子不能吃我的奶。孩子那几天吃的啥?迷糊中什么都不记得!
再接下来奶被涨到发硬,又开始发烧,孩子不断哭闹,情绪加身体上的不适,精神上的无处宣泄,让我整个哺乳期都充满无处宣泄的哀伤。有对于太婆不得力愤恨,也有自己没有被重视的失落。莫名的哀伤中我从来只是有情绪,从来没有想去救助与改变,只是听任这样的情绪将自己包裹。
在姑子孩子满月那天,家里所有的人都去送足月礼,空无一人的房子,只有我和孩子,我在那个时候抱着孩子痛哭。
哭什么?哭自己生了一个女儿,而且是一个又黑又胖的女儿,我的自卑整个都投射到孩子身上,直到她整个的成长过程。
我不断否认了自己,也否认到我的孩子。我认为她是不好的,不受欢迎的。那是对于我过往不被接纳身份的抗争。(我是父母的第三个女儿)
中年后的不断学习才让我看到这些,也开始持续不断去清理投射到孩子身上的阴影。
今天课程中讲到的产后抑郁,或许就是我当时的状态。
我也经由那次后,再也走不进太婆与我彼此的心。
一个人在最需要帮助与支持的时候的没有被看见,这个能量足以击碎所有的曾经建构的关系。这也是我后面很多年不想与太婆太多走动的原因。(除了不得已的事务性的应酬。)
产妇在那个时候足够的脆弱,即使在现今足够经济发达的月子会所。她所需要的心理上的陪护与支持都不要忽视。同时我们自己在初为人母时也要学会接纳身份的转换并且敢于为自己的需要发声。
这也许是一生的功课。月子期在当下看是一个大的场景,放足一生来看,却只是一个点而已。这所有的片段只是唤醒我们去看到自己,学会为自己而活!孩子只是来照见我们作为母亲的角色,而婆媳关系是来照见将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