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不少写作爱好者常常迷惑,我曾经也迷惑过,写出一手好文章,实现写作变现,有什么模板可以套用吗?什么模板能让我们写作速成呢?
01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不会为了追某个明星结婚、离婚的案例去蹭那些所谓的“宝贝”热点,明星的很多生活离我们太遥远,价值观与我们想象的差异大,常有爆料某明星为了演出女一号,背后有什么猫腻,也许是别人的生存之道,咱也没必要大谈特谈。
我投稿的,多是自己喜欢写的育儿和写作类的话题,或是过往读过阅读与写作这一类的书,刚好编辑需要这样的稿子,碰巧赶上了。
感觉自己的语言文字,不是那么飘逸飞扬、自带仙气,索性就用真诚来掩盖自己的傻蛋。
我的文字,朋友们评价最多的也是“真诚”,他们可是火眼金睛,你的真假把式,别以为他们看不清。
我是一个目标性不强的俗人,虽没钱不太想为一篇大几百上千块的稿费,弄得自己身心不一,字不走心,跟“死心”没什么区别,那得多难受。
我很少刻意写某一热门话题,很少套用某个专门模式,所以,自今也是小生一枚,但是穷开心的小生,不刻意委屈求全,好像没什么不好,也中稿过几个较大的号,但感觉,要能持续生产高质量的好文,还是真心不易的。
02
隔一两天,还是会上公众号看看那些爆款文,不写热点文,又希望有机会成为牛逼的文章,到底该写啥呢?带着问题,会去别人的文章里搜寻自己一直想要的答案。
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上,最近白滔滔写了篇关于他今年读过的10本外国名著的感受,感情真切,好书对他的滋养溢满笔端,我也好想新的一年拿起几本经典书籍细致地读一读。
作者能通过自身的读书感悟,影响更多人读好书、读经典,这样不就够了吗。将读好书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多么惬意的滋味。
同时,也在读牛人的好书,刚拿到手一本沈从文的散文集,才看几篇,在我们今天看来的“的”、“了”,明明可以删除掉的,不也没删吗?这是作者顺其自然的一种写作方式,甚至是一种风格,为何要删哦?
韩寒的文字很个性,如,标题有“足球啊足球”、“眼中……”“兄弟成长于天蓝年代”等等,貌似粗俗,有点像卖相差的饭菜,这就是他的个性,他说出了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话,批判了体制下人们想批不敢批的种种现象,让读者内心不自觉地高呼:爽!爽!爽!
好的作品,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心灵对当下世风、人性、人生等等的独特加真实的思考而已。思想深邃了,那些表面程度的“的”、“了”也就不足挂齿。
03
新媒体时代,我们要不要设计一个写作模板,开头该用哪几种方式套用,结尾该怎么总结提炼观点,或者再次唤醒转发呢。
也许初学者会说需要,可这样也容易僵住,影响思绪的自然流淌。
到底怎么写结尾,有次读了贾平凹写母亲的一文,结尾大致是:那张桌子还是那张桌子,那张老床还躺在那,可母亲早已到了天上。
我就不自然地写了一个结尾:于我而言,写作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情,只是快乐的成份更多。
这样的结尾,朴素,干练,不拖泥带水。
我现在也在收集一些金句,最近在人民日报专栏里看到一个打眼的金句:追光的人,自己也会身披万丈光芒。金句读多了,相信不自觉地我们就会模仿起来。
开头、结尾、金句到底怎么写?更多时候是读书读出来的,你写的文字内容及水平,不会超越你读的文字内容及水平。你吸收的是什么营养,你输入的也不会好于这个层次的营养。你的写作水平和思想高度,取决于你的生命视野、个人品格和阅读理解能力。
04
这两天,读到一个不怎么追热点的公众号“张先生说”,写的多是身边人的成长经历和作者的个人感悟,即使结尾好多都在做广告,可广告做的机灵,几乎篇篇文浏览量十万加。
说到这,我们不要只是流口水,作者没做公众号前就写过几本小说,本身就是功底了得,应该少不了十来年的阅读与写作积累。
随便看看他的公众号,大师作品中的段落信手拈来,他用了余华的《活着》中的一段,用了《卡夫卡谈话录》的名句,用了金庸先生的金句。
好的公号文,一定是靠作者持之以恒积累出来的,并非一朝一夕。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哪有那么多成功学,写作成功学也是读出来的,思考出来的。
05
除了多读书,要出爆文,还真得清楚了解读者心理到底想什么,困惑什么。
“张先生说”作者,最近写了篇“80后,你们正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对80后群体太了解,感觉说到我心坎上去了,反复读了好几遍,也觉得不过瘾。
咪蒙自然不用说,最近写过关于抑郁症产妇的文章,把产妇的心理特征剖析的头头是道。
说到底,你要准确理解某一类人的心理状态,优秀的作者像读者肚子里的“蛔虫”,句句说到你心坎,引发你的共鸣、站队、转发,这样,离文章火起来就不远。
说到这,也许你会失望,写出爆文,最高级的速成模板好像没有。
要说有,那就是多读好书,假以时日,你会信手拈来,表达精炼,创新观点;多琢磨某一类特定人群的心理状态,做读者肚子里的那根“蛔虫”,读者会佩服那个比他家人还懂他的你。
(个人微信:huangdong201123,微信公众号:静定如常姐姐,知识星球:静定如常阅读写作,欢迎抱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