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洪流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着从 “知识传授” 到 “思维建构” 的范式变革。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北师大版教材中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编排,更强调通过直观操作培养空间观念。然而,传统课堂中几何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具象思维的矛盾依然突出 —— 如《比一比》中 “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这一知识点,仅靠静态图示和口头讲解,难以突破 “边长即角大” 的认知误区。
与此同时,AI 技术的成熟为课堂赋能提供了新可能。生成式 AI、动态建模工具、智能反馈系统等技术的普及,使得 “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动态过程” 成为现实。本案例虽面临设备有限、教师掌握AI技术有限等挑战,但我依托 “AI 工具轻量化应用” 思路(如免费网页版豆包、WPS 基础功能),依然实现了 “低成本、高适配” 的技术落地。这种探索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复用的实践样本,折射出技术赋能不在于设备堆砌,而在于用巧劲撬动思维变革,让每个孩子都能在 “数字脚手架” 的支撑下,看见几何世界的生动模样。
一、缘起:当静态图遇上灵动心 。
九月的阳光斜斜切过教室窗台,我望着课本上静止的三角尺图出神。那些沉默的锐角、直角、钝角,如何才能挣脱纸张的束缚,在孩子们眼中化作跳动的思维符号?传统课堂里,我曾一次次举起教具,用直尺比划着“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却在孩子们微皱的眉头里读懂困惑——抽象的几何概念,需要一场具象的相遇。于是,当AI技术如同一缕新风吹进校园,我忽然听见了灵感的叩门声。如果让三角尺化身为小鸟的“争虫工具”,让角的开口大小与故事冲突共振,会不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带着这样的遐思,我踏上了一场充满挑战的“动态叙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