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四部》(95)
95、物质界、生命界与感知界有什么区别?
以某种前提构建意识模式、划定范围、确定界限就是“界”,物质界以物质存在为前提,以物质的存在为范围与界限,非物质存在为界。生命界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生命的存在与活动内容为范围,死亡为界限。感知界以感知运动为前提,感知的内容为范围,非感知为界限。
唯物主义是物质界的产物,唯心主义与生命中心主义是生命界的产物,感知主义是感知界的产物。这三个“界”的划分非常有意义,它们不但代表了我们的三种世界观,更意味着三种意识模式的产生,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是三个不同的世界。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我们最为普遍的世界观,所以,物质界是我们认为的世界属性。不要小看这个界定,它几乎决定了一切,包括人类多舛的命运。将世界看成物质界使人类从此具有唯物的思维定式,它决定了一切存在的结构、秩序、法则及规律,从此,物质决定了一切的发生与消亡,物质是最初和最终的存在。最严重的是,它让我们觉得,物质是实在的,其它的非物质性存在都是一种“虚在”,比如生命,如果它不以物质方式存在,我们就无法确定它的存在。所以,生命就以生物的各种形态存在了。并且,我们总试图在躯体中找到生命的物质性元素,或是心脏,或是大脑,我们的唯物思维中,接受不了生命的非物质存在,我们找不到生命到底在哪里。一切都处于物质构成的存在中,物质的自身存在法则和存在规律将左右着存在的一切,这就是物质界的根本逻辑。当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物质界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人由物质组成,但我们不是物质,生命使得我们不是物质。这就麻烦了,我们得依赖于物质存在,我们不是物质,我们甚至根本不了解物质,我们不知从何而来?来做什么?而我们则只从物质中取得生存,我们离开物质不能活,但我们又不懂得物质,这就是整个人类的尴尬。我们只得极为勉强地借居在世界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为物质世界完全有可能将我们扔出它的目的之外,我们无可奈何。
我们生活在物质界中,但我们又有生命界的伦理,因为我们将自己定义为生命体。生命界以生存为范围,以死亡为边界。不是物质不在物质界中,而物质不灭定律决定物质不可能脱离物质界。生命不生存就是死亡,死亡则不在生命界中,生命不是不灭,而是生生死死,反复生灭,这与物质的定律不同。于是,处于物质逻辑中的我们也难以接受生命必死的逻辑,于是,我们煞费苦心的延续死后的存在,立天堂,设地狱,将生存的伦理逻辑迁移到天堂地狱里继续进行。虽然天堂地狱在物质界没有地址,但我们仍然在虚拟和想象中将它们运行丝毫不差。可见,物质界的规律强力地延伸到生命界甚至天界。
由于生命与物质的依存关系,我们不得不将生命界运行在物质界中,这两个界限的矛盾摩擦在所难免,我们以物质的定律来维持着生命的伦理,其尴尬程度让我们苦不堪言。用物质无法解释生命,所以,我们只能在物质上运行生命的精神意识,这种状态就造成了意识与物质的分离,造成我们与物质世界的撕裂。我们生存于物质界和生命界这两种意识模式的交错之间,这就是一切混乱的根源。
虽然物质界与生命界只是两种意识模式,但我们却被牢牢地囚禁于这两种模式的交集之中,难以跨出半步。只有第三种感知意识模式将物质与生命融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开,这才解除了两种界限对人的困扰,感知界才是真正的整体存在,再也无法将其中某种成分单独抽取出来,让这些组成部分相互对立。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生命与物质由感知运动构成的存在就是感知界,感知界才是真正统一的世界。人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借居和利用的关系,人类在感知界中存在,是回到了自己家中,人从此再也不在物质和生命中流浪。(接下)
注:本文节选自:京东、淘宝电子书:《感知新世界》、《感知新文明》、《感知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