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

老子的静观,虚观,就是庄子的镜观。这是一种无为观察,是一种玄同认知,也是辩证认知。

心如镜子一般的镜式认知,不同于常规的认知模式。

一、认知路径

这种认知模式绝非神秘主义,而是对理性认知局限性的深刻觉察。对人类常规认知方式的彻底反转,是逆向认知。是认知方向的倒转。

常规认知路径(由外向内):

感觉刺激→概念归类→逻辑推理→知识建构  (如《墨子·经上》"知,接也"的认知积累论)

镜观认知路径(由内向外):

"致虚极":清空既有认知框架→ "守静笃":中止概念化思维 → "万物并作":现象自身呈现 

二、认知态度:无为无执

是不将不迎,来即应,去即止。镜之于物,来而应之,而非往而执之。同时应而不藏,朗现无遮。

认知姿态不再是主动攫取("为学日益”)控制执行, 而是被动容纳("为道日损")

也即无住生心,映现不滞留。

三、认知根据

1. 道的反向运动: 决定认知也必须"正言若反"

2. 婴儿隐喻:认知发展本是从"婴儿无为"到"成人有为",而修道者要逆向回归 

3. 水之喻: 常规认知如"凿井取水",玄同认知则是"上善若水"的浸润式体认  。

四、认知方式和内容

(一)空间上:主客消融

1.主体消解

一般情况,观测会影响对象,而"镜观"消除这种干扰,自我消解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忘记了我,忘记了我的形体,去除了智慧,堕肢体,黜聪明,解除了主体认知的进攻性,挫其锐,消除大脑神经系统的概念过滤机制,解其纷。是彻底消解了观察者位置,是纯粹客观观察。

"塞其兑,闭其门",停止主体对客体的"意向性投射"。  郭象:"坐忘非谓忘其所有,乃忘其所以忘者",即连"忘"的意图也要忘却。

取消人类中心主义视角。

常规认知:主体位置是站在现象对面观察 ;镜像认知:退隐为"不在场的在场者" 。

2.客体消解

"和其光,同其尘"意味着消除认知中的"光-尘"二分。

无是目无所见,是耳无所闻,是听无见无,是听道见道。如庄子"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3.主客冥合玄同

主客双消的玄同,是主客互渗。不同于常规的主体逼近客体,主体观察客体的二分。

典型案例:庄子"濠梁之辩"中,惠施的"子非鱼"是对象化认知,而庄子"游鱼之乐"则是主客界限消融的玄同体验。

(拟人化和赋予对象象征意义。这是消解主体主客融合?还是主体对客体的侵占和同化?)

常规认知是主体对客体的单向度把握  镜像认知如"罔两问景"(《齐物论》),认知者与被认知者互为主体。 

4.存在自现

镜像认知的结果是存在自身如其所是的自我彰显,是认知的涌现。在"玄同"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宇宙节律直接呈现。"天钧"自然运转,"尸居而龙见"。

(二)时间上,纬度改变:从历时到共时

常规认知需要观察距离(如显微镜的焦距)  镜像认知是"无待"的零距离接触。空间纬度改变。

空间合一,时间也消解了。无空间也没有了时间。或者说时间维度改变了。

认知者不再处于线性时间中,而是进入"无古今"的共时性维度。不再是“逝者如斯夫”,而是“无始无终,无古无今”。

此时,时间的特征是垂直共时时间,而不是线性水平时间(常规认知) 。时间进行了空间化重构,常规认知将时间视为直线坐标轴  道家则如《周易》"六位时成",将时间转化为可自由出入的场域 。案例:庄子梦蝶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的时空交融

时间的结构是"宙合"(《管子》),时间如柱状立体呈现,不再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单向流动。

认知基点是纯粹当下("现在即永恒")而不是依赖记忆和预期。

镜像认知进入"当下即是"的垂直时间(佛教"刹那现观",但道家更强调其自然性)

共时时间,垂直时间下的认知革命:

(1)逻辑结构改变:形式逻辑到辩证逻辑

线性时间中"故"(原因)必在"今"(结果)前,共时时间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打破因果链条 。

常规认知是形式逻辑,遵循A是A(同一律),A≠¬A的排中律,道家的镜像认知是辩证逻辑,A同时是¬A,方生方死。

A  真理两行

由此真理标准,是"两行"(《齐物论》)的并行不悖,而不再是命题真值二元对立。

就像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天下》),而不是"飞矢不动"(芝诺悖论) (佛家说不是帆动,是你的心在动,道家说帆既动也不动)

B  悖论作为认知入口

    排中律视悖论为错误 ,道家以悖论为"众妙之门",如"知不知上"(71章) 

(2)因果律悬置(道家不讲因果)

A 因果律的认知前提解构

常规因果观的三大支柱:

时间箭头:原因必在结果之前;

实体分离:因与果是独立事件;排中律预设独立存在的实体

逻辑必然:相同原因必产生相同结果。

道家对因果律的釜底抽薪:

时间性消解:"无古无今",使"先后"失去意义 。案例:庄子梦蝶时,梦与醒的因果关系被彻底颠覆

实体观破除:否定孤立事件的存在 ,存在论的重构  ,道家认为存在本质是"物物者非物"(《知北游》)的缘起关系网  。

必然性瓦解:"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展现自然的内在不确定性。

B 共时性下的因果重构

网状因果模型: A⇄B⇄C的互即互入 ,不再是线性因果A→B→C ,所以 全息摄影(局部含摄整体) 

  庄子"庖丁解牛"中,刀与牛的关系不是单向作用,而是"以神遇不以目视"的共时共振。

非时序的因果形态:逆向因果: "将来"影响"现在"(如"为之于未有"64章)  ;同步因果:    "天地与我并生"(《齐物论》)的共时关联  。

概率性涌现:常规因果追求确定性, 道家认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2)生死焦虑的化解

在垂直时间中,"死生存亡之一体"直接呈现。

常规思维中"生"与"死"是时间序列事件 。道家揭示:在"无古今"的当下,每个瞬间都含摄生死整体。如量子叠加态:薛定谔的猫在观测前既是生也是死。

微观上,细胞时刻生死更替 ,身体既生亦死 。宏观上,星体诞生与湮灭, 宇宙无绝对存亡 。

此时,主体状态是"安时而处顺",而不再是, 不再是焦虑(未来)与悔恨(过去)交替。

(3)共生

生态保护:人类中心主义因果:砍伐→获利→灾害  ;"道法自然":山水林田湖草的共生演进

医学:与疾病共存。

(4)概念框架的突破 

  -语言符号强制分离"生/死"为对立范畴  ,实际存在是"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的连续流变,庄子鼓盆而歌(《至乐》),见生死如四季轮回(这不是还是线性时间吗?)

(5)对历史观的颠覆

  线性时间产生进步史观/衰退史观 

  道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是循环与非历史的统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