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假设
1、社会运行最终由人掌控,且机器服务于人;
2、在未来几代人的时间里,不会出现完美无缺的机器人。
即使可以被机器替代,我们依然想要人来完成的工作
- 工作类型:服务型工作、创造性工作;
- 特点:更有人味、都和人际交往有关。
医生、教师这种又需要专业知识,又强调与人交流的工作,岗位数量在增加,而事务性工作和生产性工作的岗位在减少。数据表明,只要适合人际交往有关的工作岗位,就不会因计算机飞速发展而减少。
人普遍存在一个偏好,相比于机器而言,我们更相信人的判断,相信当面交谈的作用。
在未来,我们说一个人优秀,不是说他做事效率有多高,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的所作所为更像一个人。人的特性包括:具有同情心、反对吝啬、会哭、爱笑、在乎平等、理解互惠、人人都有自尊等。
为适应未来而培养的技能
1、有助于相互理解的同理心能力
愿意花时间与病人相处和交流,病人会更愿意服从医生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所以说,同理心是医护人员的核心竞争力。
同理心可以帮助企业理解客户的真实感受,从而优化产品和服务体验,提升企业竞争力。客服机器人做不到这一点。
2、有助于思想碰撞的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需要不同知识、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单打独斗很难成事。
团队成员需要实现“思想流动”模式,即每个人的想法都在大家的脑海里共享。效果有三:
1)说话内容言简意赅,但贡献的想法可以很多;
2)团队成员能对他人提出的想法给予及时反馈,及时给予正面反馈;
3)所有成员积极贡献想法,人人说话的机会均等,从而保证想法的多元性。
网络交流缺乏视觉信号,比如手势、语音语调、表情等,难以建立团队信任,不利于激发新点子。
3、有助于观念表达的讲故事能力
故事的吸引力在于,是由人讲出来的。因为:
1)产生“神经耦合”,讲故事者和听故事者的大脑活跃区域是一致的,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听众可以通过演讲者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去判断其意图。相信一个故事,其实是相信自己的判断。而读故事只能靠猜。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1、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充分利用聚集时间,高效训练社交技能;
基础知识和信息尽量自己阅读掌握,然后挤出时间多与人交流。充分利用聚会的场景,去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2、利用工具锻炼人们的社交技能
多做role play练习,利用模拟的场景做刻意练习,针对不同的情况做预演。
总结
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好发挥人际交往价值的人,不会被机器替代。
刺猬偷腥
2018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