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5日 天津 有霾
今天是在异乡过的第一个清明节。以往这天都会回家或者出门踏青,今年就我孤身一人在离家一千多公里的北方。不出门,就在宿舍宅着。
吃早饭的时候,食堂已经没什么人了。身边的人都在讨论去哪里玩,有听见一哥们儿在组队去爬黄山的,我也挺想去的。只能在朋友圈阅览天下风光了。
早上的时候梦到了外婆,一个人躺在床上,双目紧闭,样子安详宁静。眉角的周围也舒展开了。我就这样静静望着她,一夜无话。是她想我了,还是我想她了?
尤记得外婆去世的那个傍晚,我从考场里出来坐在回学校的出租车上,母亲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刚考完试,我的精神还处在被复杂的试题折磨的紧绷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我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完全手足无措。
我只能静静地听母亲哭诉:“上午人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那么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母亲的声音非常沙哑,难以想象电话那头的场景,如此瘦弱的女人,如何能承担这么声嘶力竭的悲痛。
我眼前浮现一张慈祥的面容,这世间和母亲长得极为相似的脸,如今却成为了一张静默的旧照片,悬挂在舅舅家大堂梁上。不想让同行的伙伴看到我这狼狈的模样,我偏执的转过头去,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干燥的脸颊下滑,渍得生疼。窗外的夜色一闪而逝。
关于外婆的记忆不多,虽然我从小由她带大,因为母亲的奶水不够喂养两个婴儿。在我印象中,外婆总是喜欢一个人待在老屋对面的小阁楼里,那是舅舅怕她再住危房不安全,特意造的。小阁楼很神奇,冬暖夏凉的。外婆不爱出门,总喜欢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一个人搬一条竹藤椅,在阁楼前坐一整天。
我时常觉得外婆像极了阁楼上的那只橘猫,躺在藤椅里,阳光洒在她的身上,慵懒地半眯着眼,看太阳的影子从地板的西边移到东边,再又从东边移到西边。这就是日常,也是她最喜欢的事情。
阁楼的面积不大,偶尔她也会趴在窗前,看看外面的风景,看看那只踮起脚尖行走在屋顶青色瓦片上的橘猫。每次从阁楼前走过,我都能看到她孤单的回眸,刚好她也看到了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我看她的眼睛,平静中有一丝波澜。
我在想是阁楼束缚了她的自由,还是她本身就习惯了。只有我和母亲去看望外婆,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喝玩乐的时候,她才会走出阁楼,去街上的菜场买点肉和新鲜蔬菜。外婆做饭的手艺是村里出了名的,母亲也继承了这一优点,以至于后来我在离家上千公里的地方,茶饭不思,寝食难安,人一下子瘦了好多。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那个身体硬朗的外婆从大家眼里消失了。她腿脚开始不灵活了,记性越来越差,做的饭菜也没有了以前的味道,直到她生活不能自理,我才知道,她正在以我们成长的速度一天天老去,就像老屋门前的那棵香椿树,经历了萌芽、开花、结果以后,逐渐进入了生命的暮年。
有一次,恰巧小姑婆来看望外婆。即便外婆身体已经支撑不了她做一顿像样的午餐,她也执意要留小姑婆吃完午饭再走。母亲看不下去,给我们做了一桌丰盛的菜肴。每次外婆都只是把每道菜尝了一口,就不再吃东西了。
临走的时候,外婆还冲小姑婆没完没了地挥手告别。看着不禁让人担忧,以为她俩得了老年痴呆了呢。院子里的杂草已经迫近廊檐下面了,就像巧克力薄荷冰淇淋那样,绿色中夹杂着点点褐色的地面。
那个时候脑子不开窍,总觉得人老了以后除了身体素质在走下坡路以外,与年轻时并没有什么区别。直到外婆故去以后才知道,老人和年轻人过的日子是不一样的。他们每一次重逢都该认真挥手告别,因为你不会知道,下次见面是在人间还是天堂。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他们会珍惜每一次和老友相聚的机会。当年一起生活工作的朋友及同事,已经有太多的残缺。生命线是不存在折返的。年轻人永远面向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而老年人眼里只有过去,他们是计算着天数过日子的。
我以前听老一辈说过,人的一生有三劫,其中八十三岁是最大的一个劫难,如果挺不过去,那这一生到此就画上句号了。奶奶,爷爷,老太再加上外婆,都是在八十三岁的时候故去的。这让我不得不开始相信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午吃饭的时候,食堂又在放着我喜欢的轻音乐,努力营造静谧的氛围。加上食堂嘈杂的环境,一静一动,很是奇妙。吃饭就成了一种享受。
人啊,总该要长大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些痛苦,当你的心不断苍老。即使更大的悲伤装进去,也照样可以冷漠地离开,平静地遗忘的时候,你又会怀念当初那个还能感知到痛的自己。
所以忍耐吧,美好的那天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