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日阅读习惯之19/100)
在得过且过这个阶段里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危机即将到来或者可能要到来,但是仍然无法或者不愿意正视它,就好像假装不知道、不清楚、看不见一样,有点自欺欺人的意思。
得过且过也叫踢罐子,是一种躲避麻烦的相对容易的办法。但是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不作为?
一、为什么假装没看到危机?
1.机制上有问题。有些时候是因为体制设置上有严重的缺陷,致使人力财力资源严重匮乏,领导力欠缺,优先处理严重问题时遇到的阻力困难太大,也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就像越是公共的事情越是难于处理。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愿意牺牲一点点利益或者极少数人利益,而去挽救公众的损失。
2.桥到船头自然直。总是有一种神奇的文化思维,就是觉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会出现在最后。比如,美剧里面的完美结局总是会出现的,虽然是假的,但现实中竟然也有这种任性的思维。
3.做的少,犯错的机会少。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旦做出被验证为错误的决定,结局会很惨,反正比不作为的结局要悲惨很多倍。所以多数情况下,人们选择不作为来逃避可能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二.得过且过有时候是不得已的选择
现实也存在一种情况,无论做什么也不能改变现状,那么只能等待良机。
比如改革,戈尔巴乔夫很有先见之明地用“开放和重组”方法进行苏联的改革,但是他没能控制改革的时点,且执行力很强,但最后失败了,导致政权解体。而中国呢,能够在几十年内顺利开展各项改革,是因为它更加自由地、不受约束、更好地确定事实改革的时点,通过政府机构和有效的政治保障改革的连续性,改进基础设施,增加人力资源,进行了渐进式的改革,并取得了成绩,也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认可。
三.掌控局面的人能力有局限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核心组织中的核心人物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能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人应对危机的方式,是选择得过且过、拖拖拉拉还是果断行动,这就取决于对不确定时间的接收程度。如果一个领导者对于所处环境不够自信,或者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么他采取行动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当然也存在另一面,领导者就是盲目自信,以致于仓促迎战,退出错误的、不给力的战略方法,无法达到应对危机本应该做出的正确的决策。
四.鼓励有所作为
得过且过肯定不能解决危机问题,但是作为了也不是一定可以解除危机。但无论如何,我们应该鼓励主动作为,奖励在危机面前有所行动的人。保证让不同的声音能出现在决策团中,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认知误区,并及早形成应对危机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