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电台主持人在谈论两个人交往是否三观相合,能否继续交往的问题。其中有个例子是她有意牵线一男一女。
在晚宴的餐桌上,显然男孩子应该要主动请客,但是这个男孩子比较紧张吧!于是,在没有征得现场两位女士意见的情况下,哐哐哐点了一桌子菜。荤菜居多,关键是整晚没有问两位女士菜是否合口味等等。于是,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
由此,我和丫丫谈论的话题是:什么人会这样不顾别人的感受?丫丫说:那个男孩儿可能是太紧张了,不一定是自我或自私的表现。我赞同。我认为,这或许是生活的一种习惯,但是,有些习惯虽不决定人的本质,却可以左右事情的成败。
忽然想到哪些人会有这样的特质呢?以教育系统为例,就现在的婚恋观来看,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找老师作为另一半的。这里有很多好处,譬如:有文化、素质高、有耐心、收入稳定等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自己的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可以和孩子在一起,寒暑假可以和孩子同步。但是,我前面接触到的一个女孩儿给我反馈了一个信息是,她愿意找老师作为伴侣,除了体育老师。
这两个案例有什么相关性呢!这一代人由于特殊的生活空间,性格上稍许自我一点儿无可厚非。我为什么会说这和习惯有关呢?大家都在学校读过书,大部分学科的老师都是在讲台上或实验室里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但是体育老师通常是在操场上面排兵布阵、发号施令。也就是说相较之下,体育老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命令口气,典型的词语包括:立正、稍息、所有同学、下面我们做......等等。其他老师更多的是引领口气,譬如:听没听懂、明不明白、做没做完、下面我们看...等等。这两种语气的长期影响对人的性格的改变应该是不容小觑的。有趣的是“下面我们......”这句话在两种场合中都会用到,为什么作用会不一样呢?我觉得,那不在这句话本身,而是之后的事情。“下面我们看”这句话讲过后,很多老师是在讲自己的东西;而“下面我们做”这句话讲过后,如果学生没有跟做或没有做好,那就是一顿命令式口令了。
所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长大,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存在决定了一个人的习惯,当然,也会有出淤泥而不染,能够看到别人的不足而不断自省改善的。不管怎么说“存在即合理”,任何一种存在都有其必然性。那么,道理上来说,想改变一种习惯也有其必然可行性,只是要看有没有这个兴趣和勇气。
习惯是什么?是小的细节在长期的生活中沉淀到个人骨子里而形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好的习惯可以改变命运,有毅力勇气才能养成好习惯,独具慧眼才能认清什么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