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书其实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第一眼看到这个论述,我想知道作者所说的这些不值得读的书是如何辨别的,想到豆瓣的影评还是较为公正的,但书评如何,未可知,也很少参考,随后读了两页,作者的另一个论述观点出来了:“略读或粗读一本书总是个好主意,尤其是你并不清楚手边的一本书是否值得细心阅读时,必须先略读一下...”,嗯,作者很好地回答了我的疑问。首先通读全文,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先跳过去,再回头时,便豁然开朗,有时即使不回头,之前的疑惑问题也是其义自现。这正是对笔者昨天阅读内容的佐证。
“专心不一定等于理解力”--但对一般人专心是理解的一个必要条件。
“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一定要提出四个问题:
- 1.整体来说,这本书说了什么?
- 2.作者细说了什么,如何说的?
-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 4.这本书跟自己有什么关系?
你必须以自己的判断来掌握这本书的整体或部分道理与意义,才算真正完成了阅读。”
以上1,3两条其实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是经常会考虑的,第1条是在做英文阅读理解进养成的习惯,第3条是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后慢慢养成的。但2,4却是少有考虑,第2条比较烧脑,像中学时上语文课时分析课文的节奏。而第4条,一般只会笼统地认为读书是修身修性求知求解的一种方法,静心反思,真的是这样吗?果然是这样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直接联系还是间接影响,是能直奔主题,还是曲线救国?如果不是,那么读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又是什么呢?疑问,待答...
“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这句话听某人说过,原来出处是这里。这也正是要求大家在阅读之后进行写作的原因。
“习惯是第二天性”--第一天性是什么?
总结:最近的读书笔记总是针对一些篇章中令我触动的观点进行摘录,进行思考并联系实际,这样的做法多少有些割裂了所读一整章内容的整体性,正如前文中的一个问题“这本书整体讲了什么?”,同理“这章整体讲了什么?”这应该在读之前有想,读毕之后有得的问题。当然看章节的标题会多少有一点所得,这立马又到了第2个问题:“作者分了哪几小点分别论述的,是如何详细论述的?”
发现自己已经用作者提出的方法开始读作者的书了。那么我是做了一个嵌套还是一个递归?带有思考的阅读还是蛮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