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某学校校长分享的《谈话让别人舒服的程度,决定你成功的高度》。首先,我要承认这篇文章我并没有仔 细阅读。其次,至于是不是谈话舒服的程度一定决定了成功的高度我不知道,因此我也对这个标题不发表任何评论。 我只是借助这篇文章分享一下自己在沟通方面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首先,沟通要做到讲话要清楚。我们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口音,因此把话讲清楚是沟通的前提。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还怎么沟通?有人会觉得,既然提到了方言、口音,那是不是我在强调沟通时要讲普通话?不能讲方言,不能有口音了呢?答案当然不是了。
方言也好,口音也罢,是一个地方的特点特色。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发音方式,都没有了口音,那也就没了特点没了特色,我们还怎么能在第一时间知道并了解到彼此了呢?
而我在这里讲的说的清楚,指的是口齿清晰、声音适中。口齿清晰不做多强调,估计每个人都能理解。那么为什么我要说声音适中,而不是声音洪亮呢?估计多数人都听过一个叫《说话的艺术》的相声。里面讲的就是声音要适中。即在特定场合要采用适中的语调说话。比如餐厅里人声鼎沸,就需要大声说话,一方面可以听清对方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显得招待人员热情;而比如花前月下情人约会,就需要低声细语,这主要是对于中国人来讲,这种事属于私密内容,低调为好。所以,我们在沟通时就需要这样,并非一定要大声喧哗,也并非一定要低声细语,只要口齿清晰能够将内容采取适当的声调传递给彼此就可以了。
其次,沟通要做到讲话要准确。之所以要强调准确,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各自的背景不同,所以很有可能在沟通过程中对某些事物、概念描述的不同而产生歧义,甚至是误会。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做到尽量避免。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呢?简单来说,由于沟通的内容多是概念性的,因此多是抽象的。所以,如果减少误会就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怎么具象化?一方面,如果有条件我们可以拿具体的事物出来。比如,我到武汉出差的例子。那年,我到武汉出差,去某餐厅就餐想点了一盘素炒茭白,叫来服务员点菜。可是服务员左思右想上琢磨下琢磨就是不知道我说的茭白是什么?正当无奈之际,正巧邻桌也点了同样的菜,我用手一指,喏,就是那个照样来一盘。服务员笑了一下说,那不叫茭白叫敖包(音译)。虽然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两个字咋写,但是总归是吃上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落实到与沟通对象亲近熟悉的事物上。
再次,沟通要做到讲话要真实。之所以要强调真实,主要是因为我们沟通的目的是不仅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更多的是与对方产生共鸣。我认为,只有产生共鸣的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深度的沟通。
那么如何做到真实呢?简单来说,还原本质。事实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无需太多粉饰。套用一句广告语,叫“你本来就很美”。的确,现实本来就美丽,我们为何要去过多粉饰?现实本来就感人,我们为何要去过多催泪?我们之所以现在很少被感动,很少流泪就是因为人为的包装太多,外在的华丽与刺激已经让我们的感官麻木,我们的内心麻木。所以,往往更为真实的反而不让我们所动。
如果要想被真实感动,也想讲话真实就要时常进行独处,静思,将自己的内心缓存清空一下,让世间的烦扰喧嚣通过独处,静思涤荡一下。当然,这里并非是让大家一定走进深山老林归隐起来。正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我们也许没有条件走进深山静修,迈入老林深思,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沏一杯安逸的下午茶,带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傻傻地”坐在那里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