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读完《上瘾》,懒癌拖延症的自救手册

懒癌拖延症们,救星来了!《上瘾》这本书完全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自救指南!

如果把自己“一直想做的行为”比喻成1个产品,那我们遇到的难题就是:

怎么让自己坚持使用这个产品,甚至上瘾,离不开它。

《上瘾》这本书就是在说怎么让一个人对一个产品上瘾。

如果你时间不多,记住这份自救指南的关键字:”习惯养成的机制:触发→行动→奖赏→投入。

1. 触发

啥是“触发”呢?就是提醒你该行动的一个钩子,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

比如,夏天口渴时,我们会想喝冰镇的汽水饮料。

“感到口渴”就是一种内部触发。

像这种我们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某种需要,就是内部触发

这个时候,如果产品第一时间出现在脑海里,触发机制就成了。

外部触发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一般从感官刺激入手。

比如闹钟或大按钮等,提醒用户去使用产品或开始任务。


2. 行动

再来看行动。我们因为期待即将得到的奖赏,而去行动。

为了让行动能顺利发生,需要具备3个要素。

充分的动机、完成行为的能力、促使行动的触发。

驱使我们行动的3种核心动机:

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追求希望,避免恐惧

追求认同,避免排斥

有了动机之后,我们还得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行动。

这时候,就需要尽量简化产品的使用过程。一般的做法为:

a. 了解使用产品背后的原因

b. 列举使用产品过程必经的环节

c. 做减法,把无关环节全部删除,直到产品使用过程简化到极致


怎么判断行为过程是否简洁呢?

可以从6个方面去评判:

所需时间

所需金钱

所需体力

所需脑力

社交压力(他人对行为的接受程度)

与已有认知和操作习惯的顺应性(毕竟一般需要用户违背常识和惯性去做的行动,很难发生)

3. 奖赏

奖赏应该是整个”上瘾“机制里核心的环节。

带给人满足感的奖赏,会激发更强烈的使用欲望。

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不是奖赏本身,而是渴望奖赏时产生的迫切需要。

大脑会因为渴望而形成紧张感,促使我们重复某个动作。

不爱娃娃的人,因为受到”想抓到“这种渴望的驱使,会乐此不疲地去抓娃娃机。

奖赏不但要有,还得无穷多变,这样才能保持人们持久的兴趣。

奖赏可以分为3类:

社交奖赏:在产品中通过与他人互动,获取的人际奖励(比如同伴认同等)。

猎物奖赏:从产品中获得更多的资源或信息,getting more and more是重点,人类天生有追逐的欲望,甚至为了追逐而追逐,

自我奖赏:在产品中体验到操控感、成就感和完成的满足感。

4. 投入

在完成前面触发→行动→奖赏的环节后,还得促进对产品投入,这样才能让他离不开你。

用户在产品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对产品越重视,会觉得产品越有价值

相比在外面买来的饺子,我们会给自己在家包的饺子给予更高的价值。

即使自己包的饺子不如外面的好吃,我们还是会高估自己花费劳动所得东西。

当然,用户只有在享受了各种奖赏后,才会对产品进行投入

不给奖赏,就想让用户对你的产品投入,就是一种耍流氓。

我们可以在这些点上不断引导点滴投入:

a. 引导发布个性化内容(比如笔记类的产品,我们在上面存储了很多笔记,很难离开弃用)

b. 引导产生数据信息(比如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万,点赞超过百万,你恐怕会很难舍弃它)

c. 积累信誉或技能(社区产品中经常被用到,等级头衔越高的用户,越难以脱离社区)


在引导投入时,我们也可以植入下个行动的触发。比如很多app用到的,设置定时通知提醒功能,就是在为下一次打开产品做的触发。

好啦,《上瘾》这本书的核心观点都已经给大家介绍完了,看懂了的懒癌和拖延症们,赶紧行动起来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