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
那怎么才能算同心呢?
在很多老一辈人看来,钱必须放在一个锅里,由一个人掌勺,这才叫同心,这才叫一家人。
可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并不是把钱放在一起才叫同心,很多“各花各的钱”的夫妻,依然能够同心,甚至比较钱放在一起的人,更和睦,感情也更甜蜜。
01
我的闺蜜阿琳,是这种“新型AA制夫妻”的坚定践行者。
听说她和老公结婚10年,一直坚持AA制,我下巴都快惊掉了:“这哪像夫妻啊?吃顿饭还得算计谁付钱,多生分啊!”
阿琳当时就笑了:“你以为我们的AA制是菜市场买菜,一分一毛算清楚啊?才不是呢!”
原来,他们的“各花各的钱”,更像是一种默契的分工。
房贷、水电、物业、孩子的学习等这些大头支出,两人提前算好,办了一张共同储蓄卡,每个月按比例往里存钱,由阿琳统一管理。
剩下的钱,各自揣回自己兜里,互不干涉。
她老公是个游戏控,看到新出的游戏显卡、耳机,眼睛都不眨一下就能下单。要是钱放一起,她肯定得唠叨:“又乱花钱!这月开销多大啊!”
现在呢?她最多翻个白眼,心里却一点火气都没有,因为那笔钱,本就是他自己赚的、规划好的“娱乐基金”。
同理,阿琳是个包包爱好者,逢年过节奖励自己一个轻奢包,也完全不需要看老公脸色,不用心里打着小算盘想着怎么跟老公开口。
“那种感觉,特别自由,特别爽。”阿琳说,“这么多年,我们因为钱吵架的次数,几乎是零。”
02
起初,阿琳也担心,这样分得清清楚楚,会不会显得太冷漠,缺乏“你的就是我的”那种亲密无间感?
直到有一次聚会,彻底改变了她的看法。
那天是她的生日,老公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礼物盒子。她打开一看,是她念叨了好几个月都没舍得买的一条项链。
阿琳惊喜得叫出声,下一秒眼眶就红了:“你……你什么时候买的?这个好贵的!”
她老公憨憨地挠挠头:“嘿嘿,攒了三个月‘私房钱’呢。喜欢吗?”
听到这里,我忽然就懂了。
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妻,生日、节假日时,问老公送什么礼物。老公总爱说:“钱不是都在你那里吗?你想买啥就买啥。”
听起来似乎很大方,可作为妻子会立马失去所有期待,这和自己给自己买礼物有什么区别呢?
再说要来的礼物,和老公主动送的礼物,感觉完全不一样。
这份礼物的重量,完全不同。它不是从“家庭公共基金”里拨出的款,走个过节的形式。而是他真心实意地、悄悄地从自己的“份额”里,为你节省和筹划的心意。
这份惊喜,因为“各花各的钱”而变得可能,也变得格外珍贵。
阿琳说:“正是因为平时各管各的,他送的礼物我才特别踏实和开心。因为我知道,那是他纯粹想对我好,而不是动用‘家庭资产’完成一个任务。我也一样,给他买球鞋、买游戏,花的也是我自己的钱,那种‘我想对你好’的心意,特别纯粹。”
03
也许,有些夫妻的AA制,就连吃个饭,都想AA到吃了几口饭,几口菜。冷冰冰的,仿佛是一个机器。
但阿琳夫妻不一样。他们的AA制很是温暖。
有一次一起旅行,机票酒店用的是公共基金,但到了当地,吃喝玩乐的支出,两人几乎是在“抢着买单”。
“今天我开心,我请!”“不行不行,这个必须我来!”那种状态,不像结婚多年的夫妻,倒像是在热恋期争着表现的小情侣。
阿琳说:“我们的AA,不是割裂,而是在财务透明和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彼此的财务自由和尊严。”
硬要把两个人的钱混在一起,难免会产生控制欲和被控制感。
“你怎么又乱花钱?”
“我辛辛苦苦赚的钱,你就这么花了?”
这种对话,才是最伤感情的利刃。
而“各花各的钱”,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信任。我信任你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财务,也信任我们共同经营家庭的决心。我们不是因为“钱绑在一起”才不得不在一起,而是因为“心在一起”才选择共同生活。
04
很多人都说,婚姻中最伤感情的,不是吵架,而是两件事:一是缺乏沟通,二就是为了钱。
“各花各的钱”,看似是在“分”,实际上是用一种清晰的方式,规避掉了婚姻中最常见、最伤人的一个矛盾源。
它让夫妻双方都能保持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人格,不必因为花了多少钱而心生愧疚,也不必因为对方花了钱而满腹怨言。
这是一种界限感,更是一种成熟的爱——我爱你,所以我尊重你,相信你,同时给你管理自己财富的权利和自由。
当然,每对夫妻都有适合自己的模式。无论是“共产”还是“AA”,或是按比例分配的“混合制”,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形式背后的那颗心。
那颗心,是坦诚,是信任,是分工,更是为了这个家共同努力的目标。
所以,别再迷信“钱必须放一起”才是真爱。真正的夫妻同心,不是把钱混在一起,而是把心合二为一,为了共同的未来,各自努力,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