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距离每次为高考打头阵的语文还有一天,还记得去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都纷纷花式上热搜,在考生及考生家长的朋友圈“炸了窝”,仅仅是浙江卷里的“鱼眼睛闪着诡异的光”一题,就够大家吐槽几个回合的了。而其中的重头戏――作文,当然不能幸免。
母语写作,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首先在意识形态和表达方式上便不存在任何障碍与隔膜,说白了,天天用,天天说,我们有经验,当然就有了发表意见的权利,毕竟,相较于其它学科,这是任何一个阶层、知识水平的人能够插得上话的。著名的精神学家弗洛伊德曾称爱因斯坦为幸运儿,因为他研究的数学物理鲜有人插得上嘴,而自己研究的心理学人人都可指手画脚。为什么,因为经验,每一个人都可凭真切的心理体验推翻弗洛伊德潜心研究多年得来的结论,每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可凭日常运用语言约定俗成的习惯反驳语言学家的结论。还记得大学课堂上,相当一部分同学愣是用“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将老师关于“鸭”不是成词语素的结论瞬间击得“粉碎”,现在想想,好脾气的老师那时一定在心里这样嘲笑着“无知的年轻人,如果语言知识可凭经验习得,那现代汉语,语言学家,中文系,大学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无知者才无畏,但好在知道无知才会羞耻,然后知耻而后勇,将其化为有知的动力。
算一算,从出生的牙牙学语,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三年高中的语言训练,正规系统的母语学习足足十二年,但困惑学生最多的仍是“语文怎么学也能轻轻松松及格,但想拿高分,却如同天上的星辰,可望不可及”,这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语文是讲究规律和学理的,光编一本语文教材就不知道要进行多少基础性研究,很多人评价语文试卷只是在表面浅显地滑行,很少考虑其背后的学习规律。其实说回来,经验也不是不足信,但经验主义是要不得的,批评也不是不可以,但不怀好意、不负责任的贬低是不可取的。对高考语文、高考作文的评价要根据经验也应当立足科学,语言是门学问,一切以偏概全、印象化、非理性、经验主义的争论都不利于语文学科的良性发展。如今,部编版新教材投入使用,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守正创新,立足学术,充分尊重语文教育的规律”,而依托于教材的高考亦是一脉相承。拿去年思维难度最低的全国二卷来说吧,要求是阅读6个名句,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相较于全国一卷关联不太大的几个词,在这六个句子中挑两个名句建立“有机联系”,实在太简单不过了,无论是立意,还是可把握程度,提示和点拨实在再明显不过了,但一些考生仍被吓得三魂不见七魄,就好像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从未引用过诗句一样。浮躁的年代,浮躁的年纪,八卦新闻遮住了他们的远见,只剩下拙识;弹幕也让他们习惯用吐槽来哗众取宠,排解无聊。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你从30楼往下看,都是美景,从3楼往下看,也许满地垃圾。 ”,所以,考生们一看到作文题目,莫说读懂,还没等读完,浮躁的情绪恐怕就条件反射般的涌上来了,或是彻底慌掉,匆匆忙忙下决断,心理的os都是“这什么作文,这么难,没接触过,不会答”就这样,考生们轻易地,和好文章、好分数擦肩而过了。
抱怨伤身、空谈误国,呜呼哀哉过后,如果没有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搞破坏。以下是一些关于高考作文的思考,列在这,供大家参考,也欢迎善意的指正和理性的探讨:
一、碰到形式新颖的选题,先不要慌,自乱阵脚只会叫你“出师未捷身先死”,在某种程度上,这只是锻炼思维的新瓶装老酒,心理作怪,只会把自己吓倒。
二、认真审题,看清要求与点拨,没有这一环节,作文写得再好,都只不过在“跑偏”的路上越走越远罢了,我曾询问过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作文跑题或不符合要求丢分,(例如刚刚说的全国二卷,要求六个句子选两三个运用于作文中,偏偏有学生只写一个)
三、忌华而不实,作文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思想、内容、逻辑,那只是一堆看起来养眼,实际上乱人心神的废物,首先是文从字顺,然后再加以润色,最后“披文以入情”
四、要有所创新,突破“套板”写作,切忌大量罗列陈词滥调和老掉牙的例子,要认真构思、精妙布局、贴近生活,求真务实。
五、作文是高考的作文,可以有创见,但尽量不要“偏、怪、险”,平时的创作可以“恣意妄为”,考场上,还是静下心来,好好说话吧。
最后我想说,汉语是极具魅力、温度、感情的语言,是民族心灵的声音,在高考的框架之下,如果她吓到了你,只能说,那并不是他的本意,祝第一批零零后考生们考试顺利,健康快乐~
另外,我仍然期待明天的高考语文上热搜,这可以看作是人们对于语文善意的关注与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