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医院】
“嘀——嘀——”护士值班室的警报又一次响了起来,红色的灯光闪烁着求生的呼唤。
“又是111病房,快!叫赵主任!”
只见2名护士匆匆赶往111病房,随后赶到的赵主任一进病房便问:“什么情况?”
“心跳190,血压160,血氧45。病人吃流食呛到了,呼吸困难,已上呼吸机。仪器连接正常,有生命体征。”一名护士答道。
医生俯身听了听病人的肺部,冷静地说:“静推呋塞米40mg,皮下注射吗啡3mg,一针强心。肺部痰液过多,血氧恢复后马上雾化,家属注意定时扣背。”
半小时后,病人的生理指标趋于平稳,又昏睡过去了,但脸上的表情和时不时发出的呻吟声似乎在说:“难受!”
“这已经连续三天了,唉……”守在病床旁的三女儿朱敏说。
“看把老头儿折腾的,真遭罪。”小女儿朱元看了一眼病人,应道。
抢救过后,医生把大女儿朱杰叫出了病房,“老人的情况越来越不好了,肺部严重纤维化,器官严重衰竭。这要是别人家,早就不救了。”
“大夫,得让我爸挺过这个春节啊,家里的晚辈都能回来看看。”
“尽力维持吧,我只能保证到初一。”
大女儿在空荡荡的走廊里愣了一会儿神。年关将近,医院里的病人都陆陆续续出院了。“看样子,爸这个年要在医院里过喽。”她心里想着,若有所思地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了病房。
“爸怎么样?”大姐轻声问妹妹们。
“现在稳定了。姐,你去歇会儿吧。”二女儿朱君关切地说。
朱杰看着病床上的老父亲,回想刚才医生的话,不禁叹了口气。
病人年近九旬。三年前突发脑梗塞,在阎王府门前转了一圈,在子女的悉心照料下,又活过来了,当时连医生都惊呼奇迹。
老人的老伴去世多年,膝下有一儿四女,除了儿子和小女儿,其他女儿都已退休,在外地照看外孙。几个女儿是小城出了名的孝子。见老父亲病后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料,不忍心送父亲去养老院受罪,便决定几个子女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这样,三个退休的女儿轮流回老家照顾父亲,每人4个月;小女儿出钱买了一栋电梯房,把家里的家具全部换成了方便病人活动的;儿子因为住在当地,就每周末去照顾老人。
他们给父亲制定了详细的记录表,并严格执行。几点喂食,几点喝水,几点上厕所,几点户外活动,几点看电视,几点吃药,几点就寝,几点洗漱,多长时间换衣服,多长时间换被褥,等等,每一条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为了让父亲维持体面,无论老人大便小便,她们都二话不说,马上换裤子,擦身,连大半夜也不例外。老人卧床三年来,从来没有生过褥疮,穿的都是干净的衣服。她们每天陪老人说话、晒太阳、散步、看电视;无论大小节日,全家都聚在一起,拍一张有仪式感的全家福。
要知道,这三个女儿都已年过花甲了,非但体力精力有限,身体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状况。
“姐,4个月一轮时间太长了,我有点撑不住了。”二女儿说。
“姐,这次请的护工又走了。咱们的护理要求人家根本做不到。”二女儿抱怨道。
“姐,你看,我也病了,和咱爸一样的病,身体不行了,脑子也不行了……”儿子朱强也来诉苦。
“我理解,大家都有难处,但我们还是不能降低咱爸的生活质量,老干部了,得让他体面。”大女儿斩钉截铁地说,“这样吧,我多照顾些时间,给你们减轻点压力。”
其实,大女儿有非常严重的神经衰弱,心脏也不好。每次回老家照顾父亲,有一半的时间自己都要往医院跑。
窗外飘起了雪花。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有始有终吧。”大女儿回到家中,回想起过去几年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道,“今天就是小年了,到初一还有八天……”
这么想着,她拨通了电话。
“喂,妈,有事吗?”
“儿子,今年过年你回姥爷家来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