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把朋友圈打开,看到自己写的文章,有点惊讶。一是发现自己写了不少,二是纳闷自己是怎么写出来的,有些故事我都快忘了。
还好,一直在写。
记录下来的故事,让我记忆更加清晰。
大概是2018年7月,我经过文化路口,等红灯看着周围的路人,突然感受到文化路口的人文景观很美,于是写下一篇文章《文化路口》。
在一路走来,等了无数红灯,看了数不清的路人,唯独这篇文章下的路人更加清晰。戴着耳机骑着的男孩儿,跟母亲嬉闹的女儿,车筐里放着教育报的老爷子。都极为清晰的在我面前展现。
记录下来的文字,让我思考更加透彻。
2019年7月25日,我参加了骨干班主任培训。从开始讲座,我就决定要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这样两天的讲座下来,我总共写了5篇文章。我回想这5篇文章,感觉到思考越来越透彻了。
记得听的第一个讲座,是泰山学院郭慰慰教授讲的。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截取了演讲稿中的一页内容,从3个角度完成了第一篇文章的写作。这样的一篇文章,观点清晰,论证合理,结合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很可惜的是取舍很不合理,很多内容都被我删除了,没有及时记录下来。
等到写到第4和第5篇的时候,文章写作的主题开始由截取片段,转变为全文纲要写作。我借助迟希新教授和路书红教授的讲座提纲,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完成了第二次文章创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再次创作,文章阅读量很高,甚至得到了路书红教授的认可。
从开始的片段写作,到最后的纲要写作,思路更加透彻,内容更加丰富。现在让我再写这个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写作机会了。
写作中,想法变得更加成熟。
我原来写文章的时候,记录了很多不太成熟的思想,当然现在很多思想可能也不成熟。但是在记录中,想法确实在变化。
我在开始记录语文教育的时候,多是在分析语文课要怎么讲,要怎么出成绩,要怎么让语文课纪律变好,有作用。
原来成绩摇摆不定,现在开始稳定。原来课堂秩序很差,现在秩序井然,一切都在稳定进步,按理来说应该开心,但是我后来逐渐发现,语文课的这些可能还是不对的。
我在文章《备课到底备什么》读书笔记中有上面一段文字的思考,读书笔记写到第11篇的时候,我忽然明白自己的教学思想原来是那样幼稚,我以为一节好课是能帮助学生出成绩的课,现在才明白一节好课其实不是以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自己原本对成绩都考量,或许正是不成熟的表现。
还好,一直在写,青涩的,幼稚的,成长的。
201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