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个晚上的演讲,语言的力量唤醒了我的内心。因疲累而冷漠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突然感到一阵久违的感恩的暖流,感激现在的生活。
感恩我深以为"不懂情感教育"的父母,在我压力最大时给予无声而最有力量的关怀和体谅,其实他们从未给过我任何压力,压力都来源于我自己,一切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也感恩公司的同事们,本可对我不管不问,却一再关心我的近况,可惜最近的状态实在辜负了你们的好意。
其实还没怎么尽力,更算不上挫折,只是一时不知道怎么面对内心虚假的骄傲被击垮的事实。说是击垮了内心虚假的骄傲,倒不如说是揭穿了真实的自卑,因为实在没什么可骄傲的资本。
最让我羞于承认的,是这几年的碌碌无为、惶惶不可终日。郭沫若说,一般人都有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可能我这情形比一般人要重、要久。前不久与大学恩师分享伊万卡演讲中的一句话: Real people do real things. 老师反问道: What about you? The same, I think. 看到这话心里无地自容,一时不知怎么回复,好在是个设问句,我只能"不敬"一次了,默默地锁了屏。
回顾这几年,内心浮躁、思想懒惰、不思进取,作过一些尝试,却未能长期专注,舍本逐末,不能真实地认清自己。作为一个乡村小镇出来的孩子,努力改变自己是可取的,但不能忘本。
忘本,意即忘记事物原始的本来特征。那我的"本"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个并不聪明却从不会撒谎逃课的小女孩儿。记得五年级之前好像没拿过什么奖状,可见真的不聪明,因为小孩儿哪懂得什么勤奋,好成绩多半靠天分。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对那张奖状的羡慕和渴望,似乎还能回放出五年级第一次上台领奖时的情形,也永远不会忘记,因车祸住院半年多的妈妈回家那天,我是多么希望她可以第一时间看到那张奖状。后来到了初中,奖状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好,成为了年级第一,不是因为变聪明了,而是因为比小时候懂得了勤奋的价值。与此同时,那些小时候让我无比艳羡的"聪明人"却逐渐淡出。这些鲜明的变化让我深深明白了从课堂上学到的两句话: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以及"勤能补拙"。
所以,我的"本"就是: 认真、踏实、死磕。这是曾经的我,听起来还挺有前途的,可惜这几年却在迷茫中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我曾经会为了任何事认真准备,不管结果如何,可近年来日渐马虎,很多事决定了又学着别人看似"随意"的态度去应付,结果就是在一次次的后悔中消磨热情。
现实一点: 首先,我必须承认自己智商不高的事实,所以认真其实是我最大的优势;其次,完美的演绎永远是准备和操练出来的;最后,我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给别人第一印象。
当然,这几年的折腾和改变也有其他收获,小时候那个见到邻居都害羞脸红的我早已习惯了跟陌生人也能迅速侃侃而谈,很多时候也非常喜欢和享受公众发言,这种巨大的成长更多地能够从母亲的惊喜和亲戚的惊讶中感受到,我也感谢自己曾经所作的一些改变和尝试,可是这种成长,跟我的"本"并不矛盾,不应该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取舍,如果因为这些成长就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岂不真是舍本逐末。
我相信,自己本来的样子才能帮助我走得扎实、走得长远,如果没有这些内在基础,我拿什么跟别人侃侃而谈?
有追求和目标是幸福的,不要害怕,不要退缩。永远记住: 无论何时,我需要做的就是,带着已有的成长,唤醒本来的自己。
爱死磕的女孩,做什么都不会太差!
我不用变聪明,就这样,笨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