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的记忆力很好。因为老爸喜欢书,所以我很小就看了他收集的大量书籍。实际上,这些世界名著的情节我真的记得,好处是:需要写作时,信手拈来,完全复制;坏处是:我有的只是写作技巧与别人的故事。
去年冬天,我在东北看了<黄金时代>。片中说,萧红的卓越,是因为她超越了写作技巧,文章流淌自她的血液。随后,我看了大量萧红的书,其实我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突然想到梵高,魔幻的星空,是他被关进精神病院,每晚失眠看到的夜空吧。内心中流淌的美,超越了技巧,传递给有缘人,有的我们懂得,有的我们不懂,这是艺术的感知力,懂与不懂都很正常。如同,我们看李白,他懂得规则,超越规则,他最终成为无法超越,他是“诗仙”。我想所有的艺术是一样道理,生活也是一样:表达 ,不存在对错,只有是否深刻。
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一阵子了,打开书很容易进入状态,所以我采用了新的阅读方式:不认真记忆,去感受。每次看书,无论相隔多长时间,总能记得自己看到了哪里;看着书中的艺术品,只用心去感受,有时有共鸣,有时没有。其实对于大师作品,超越了时间,渺小的我,只想去贴近,怎能评断?所以,我深深地被贝尔尼尼震撼。这种震撼,来自雕像灵动的线条,面部呼之欲出的感受力,我感受到无法承受的激动,痛苦,和欲望…… 这些雕像承载了艺术家对生活的感悟,传递给后世的我。如同我想要说的:承载在艺术品中传递的,是艺术家的生命理解,饱含生命力与表现张力,无所谓对错。艺术之美,跨越时代,给一些人震撼和共鸣,理解与安慰,这是艺术存在的意义。
我看到了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了解了绘画当时的环境,才理解了画想要传递的意义,感受到痛苦、力量、绝望……明白了,画家为何要抛弃透视,技巧,和画面所传递的情绪。
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看了他所有的作品,写下这样的文字:“看到一段评论小李的话很有道理:他年轻时属于走心的天赋演员,后来被大导演调教成方法派,表演前查阅大量资料,入戏将自己消遁无形,表演纯熟却没了闪光。所以每次出击都获得大把赞誉,却夹杂着用力过度、表演痕迹太重等负面评价。确实如此,看他转型后的影片总容易忽略他,觉得他很累。”
历史、书籍、故事,无不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当你耗尽心力追求"术"的高度,不断不断地奋斗,终将有一日,化有形为无形,你看到了"道",拥有了安身立命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