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理财这个话题还是蛮感兴趣的。也许是贷款也许是即将要准备成家的原因。或者把理财当成一个好的习惯贯穿人生。我觉得我自己特俗,我就想知道什么年化率是最高的,有什么平台是靠谱的,然后分散去理财。结果可能我没听到别人推荐什么平台。也有但是不多。还是蛮有收获的。
M同学推荐了两本书《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 》《滚雪球》。我记得跟老大散步的时候,他说过一本书《穷爸爸富爸爸》,似乎很多人都推荐这本书作为理财启蒙。老大简单的介绍了那本书。我脑袋里飘了几个词——被动收入、管道原理、富人思维。
知道了为什么要平仓。
知道了其实基金定投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通过健力宝的故事和其他企业的故事,聊了聊投资的心态与看法。理财的心得。
了解下彼得林奇跟格雷厄姆的分析方法。还有巴菲特的理财风格(随便提了下)。
他们分享了下自己理财的一个思考过程。有的是后知后觉。
聊聊了保险,我刷新了对保险的认识。
一直觉得买房子才是最佳理财方式,有次听喜马拉雅有个人讲买房子是最佳理财方式,我一直想如果手里还有二三十万能不能再去买房子,于是,想过西安、重庆、天津等等。当然是没有钱。也慢慢不怎么想了。今天听小伙伴们的不同看法。尤其是M同学的看法。觉得对待一些事情不能太过热。其实自己没有过热。挺喜欢听不同的意见的。这样的会才有意思。以上我们理财分享的东西,我觉得不是特别深入,但还是不错的。
平常感觉他们写程序的技术不错,没想到说起理财了,也是讲的头头是道。于是,我在想一个人的特质在此时展现出来了。认真专注在IT一个方面,在关注其他方面的时候也能做的很好。学习别人最重要的是学习别人的精神。
最后说说非理财的收获。老大给的一些很中肯的建议。他说我说话太发散了。我这里从I/O(输入输出的角度反省下。)我平常发言没有中心思想,可能一方面我没有想我要具体的收获是什么。目标不明确。
I(input 输入方面),回顾之前分享,我只是抱有想略览大家想法的。就像我看书,没有采取精读的策略。而是采用了略读。就像老大说的,我只是简单的做了存储。没有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姑且叫做信息转换率低。为什么采取略读,跟炫耀知识无关,哈哈,因为有天,我自己想到了要创建自己的思维框架。思维框架,我自己想了这四个字(后来在《好好学习》这本书有看到类似概念)。于是,我有点着急于此事,于是,在精读与略读我选择了,略读。比如,我又买了十几本过期的杂志。在刷杂志。在I这个方面,很大的问题。尽管我过年已经告诉自己,今年读书不能求量,而且专看技术为主。但还是没能刹住车。还是去刷书了。商业杂志、知识管理、心理方面、沟通等等。我恨不得快速积累的自己的知识。但,太碎片化了。
O(output输出方面),我无法完整地讲出一个故事,我本来想讲下健力宝的故事(《大败局I》吴晓波),讲到后半段,然后开始断篇。我记得有次讲春秋饿死的君王。结果我忘了君王的名字(齐桓公与赵武灵王)。今天我想起了老大曾经讲的一个故事。从我嘴里复述出来,有效的信息都没有,几乎就像我在说,好像是这个,好像是哪个。似乎我没有get到老大之前的核心意思。或者我get的不全。于是反思,如何提高信息转换率。我们讨论了下。我大概明白,在某些场景,适合解剖(比如谈判,或者开会,辩论,有价值的产出)对方的话。而在某些方面需要扩展发散(比如扯淡,扯闲篇)。之前知道存在这个问题,还特意买了关于ted的书,后来因为书买的多,都没看。在输出方面还是需要提高。在老大这里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平常会认真的听他开会。还有他会纠正周报、KPI的如何去写,以及平常聊天一些思维等等。
老大说结果为导向。在沙漠穿越的时候,一个前辈也说过类似的花目标为导向。我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没怎么迈出那步。就像使用todolist。偶尔会用,没有常态化。
海量战术,短期看来是可以的。用大把的时间去学计算机。c跟java跟运维。略读大学教材补充计算机知识。是学到了东西,还是碎片化。结果是,不能这样过,结果是从入门到放弃。
长期来看还是选择专注、认真。身边的有的同学在新技术的学习方面很速度而且逐渐深入。回顾过去两三年的策略已经真的不能再用了。本来就笨,还那么分散。就会越走越慢。进步的缓慢也是一种倒退啊。谨记,谨记。
又一次的收获与反省。
ps.写这篇文字之前想到《好好学习》中提到的写反思日志。这篇也算是反思日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