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3月份的乍暖还寒,明明给了人万物复苏的希望,却还要佯装不知所措,浪费大半天劲儿,折腾出一点动静来。原来,春光乍泄,也是一件让人挺勉为其难的事儿。
有人说,不就是一场倒春寒吗?文艺青年,总归是那么矫情。
前几天过周末,去新华书店,假装着恶补一下名人的心灵鸡汤。无意之中,看到了苏美的这本书——《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关于文艺青年,更多人想到的是诗与远方,吉他与流浪,学识与气氛,远不止这些,他们受众更为宽广,品流也更为参差多元。在我看来,他们贩卖的是情怀,向往的是生活。
可能有人会觉得,不食人间烟火,恃才傲物,与现实格格不入,是文艺的“通病”。看见什么都要矫情一番,哪来的那么多伤春悲秋,感夏叹冬的精力?之所以热衷于记录与表达,是因为怕被遗忘,不想忘记经历的美好与辛酸?是抒发情怀,渴望与世界一花一木握手言和来追求心灵的愉悦寄托?还是沉浸于与他人分享喜怒哀乐时总要替别人出气的英雄气概?
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原来文艺青年也只是每天重复着简单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他们看书不算艰辛但译本颇多,他们穿戴不出格另类但也不苟且,他们有钱旅行没钱办签证移民,偶发的郁郁寡欢,偶发的神经系统休息,错位与瘫痪。
有人会问,那你说你是不是文艺青年?
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吧。从中学就被人说成是文艺,没有志同道合,没有人和我心有灵犀,只能一个人静静地自我发呆,唱歌,写歌,写散文,写诗歌,不严苟笑。我的确是不太愿与人交流说话,不谙世事,冷酷,没心没肺。但我内心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魔鬼,它叛逆,冒险,追求刺激,贪图享乐。有时孤独到深刻,有时倔强到偏掷,有时极端到令人心痛。
那时候,“文艺”这个词还没有现在这么热,也没有现在待遇好,更没有以APP这个优雅的名字这么频繁地进入大众视野,为人们调侃,娱乐,充实自己,既长了见识,又增了友谊。
QQ上老朋友加新朋友是最多的,多于微信,多于微博。偶尔无意间看到的动态,你也会被无声无息的魅惑,身临其境地感慨万千。其实,只要你关于热爱,极其喜欢,那么你也应当是具备了文艺的萌芽之种了。你喜欢的,便是你的,你厌恶的,只管尽情的嘲笑讽刺好了。
很久以前,我总喜欢拿自己进步奖换来的黑皮笔记本去写诗,写短篇散文,同学看了,我以此为傲。现在,仍是将事先写好的idea
,copy到网上来,尽管我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没人太多人在看,但是你们都是很棒的小耳朵,来聆听我闲暇时光里的渺小风沙,来弥补我人生里无所事事时收获的意外成长。
原来,文艺真的是一种不治之症啊!带着你的情,我的感,不予言笑,疲惫不堪,却也难牵其就,在所难免。四月已至,你在这个知情知愿的日子里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