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刻小史》
——保存了大量书法和篆刻艺术珍品
文/李根勇
古代人们把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的竖石和墓地上安放棺材的石头,都叫碑。后来,把竖立在地面上长方形的碑,圆形的碣,圆柱形的幢和埋在坟墓中的志铭,以及可在山石上的摩岩题刻,都包括在碑里面,统称碑刻。
从内容看,有的为神鬼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有的记述兴建土木的建造和名胜古迹的沿革;有的是文人雅士观赏风光时留下的墨迹;有的是整体经文的抄录。
碑刻绝大多数是刻在石头上的,所以也叫刻石,也有刻在砖上的。古代的碑都用朱笔先写在石面上,叫丹书,然后依朱照刻。此法汉代就开始了。后来又有了钩摹法,即先在纸上写字,钩摹上石,然后雕刻。
今天能看到的,历史最早的碑刻石,秦始皇和秦二世的诸山刻石。到东汉末,树碑刻石之风兴盛起来,官府大力提倡刻石,民间竟相立碑。此时流传到现代的碑刻也最多,历代所谓汉奴碑碣,就指这一时期的刻石而言。
碑刻保存了太量书法和篆刻艺术珍品。既是重要的文史资料,又是名贵的观赏宝物。最古老的《泰山刻石》,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是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奉秦二世之命,篆写刻成的。珍藏汉碑最多的地方是孔夫子的家乡——曲阜县城。古都长安的碑林,则是收藏碑刻最多的地方。由于碑石林立,故称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