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一个情节:阿长谋死了我的隐鼠,童年鲁迅用了“憎恶”一词表达当时对阿长的恨意,因一个隐鼠,用憎恨厌恶来形容日夜陪伴自己的保姆,是否太夸张?以大人的视觉可能觉得这件事并没什么,是小事一桩。但换位到孩子身上就很不一样了,那可能是毁灭性的大事件。讲到这里,就想起小时候养鸟的经历,便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唠唠嗑:
小时候养鸟的经历记忆犹新。山间长大的孩子掏鸟窝、养乳鼠是常事。记得有一次在上山放牛,几个小伙伴在一颗郁郁葱葱的树下发现一窝即将破壳而出的鸟蛋,和她们一合计,准备把小鸟带回家养。小心翼翼的连着鸟窝从树上搬到我们的背篮里,还用草盖在上面,带回了家里。专门找了一间狭小的屋子,并用心找来软绵绵的衣物,给它们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家,害怕它们还没孵化成功,把房间的灯泡挪到鸟窝旁边,静待它们破壳而出。
不负期望,第二天,四只小鸟陆陆续续的与世界打第一次照面,它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和弟弟,可能是把我们两认成了爸爸妈妈,冲着我们叽叽喳喳的叫。刚出生的鸟儿,嘴巴就张得老大,天性使然,生存法则。看到嗷嗷待哺的小鸟们,我们十分欣喜,忙着找虫子来喂养。鸟儿食量很大,趁着只剩下一天的周末,和弟弟一起找满一大罐各种小虫子。照顾小鸟的责任重大,我们既然把它们带回来,就要负好鸟爸鸟妈的责任。接下来几天的学习日,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喂一次小鸟,中午晚上回家各喂一次。认准四只小嘴,雨露匀沾。但其中两只鸟儿,吃得很快,叫得也大声,给我的感觉它们是饿伤了,总会特殊照顾。但时间一久,便知道了什么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自此以后果断取消这一福利。
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放学以后就往鸟屋跑,给它们喂米饭和虫子,渐渐地,它们不在那么丑,毛长出来了,一个星期后它们竟能跳出鸟窝。放学回来的我们会把小小的它们放在我们的肩膀上,带出去看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树。记忆里,小鸟的长势惊人,好像瞬间就长齐了毛,挪出了窝。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便是放学我们一到家,走进鸟屋,鸟儿们便欢快地飞落到我们的肩膀上讨要吃食。我们十分欣喜小鸟这一行为,它们依靠依赖着我们,我们也惊喜于命运中这群特殊的亲密伙伴。
以为日子能一直这样平稳而顺遂,鸟儿们也会在我们悉心照顾下成长飞天,在它们的那片天空里独立而自由地翱翔。但放学的寂静,打破了这美好的幻想。记得那天放学,我们同往常一样,扔下书包就往鸟屋里跑,还没到就看见大敞开着的鸟屋门,心里一咯噔,瞬感不妙。一面奔跑,一面心想着这几天的鸟儿还稚嫩,只会浅短的使用翅膀,飞得又矮又低,根本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等跑上前去查看,结果心里那层寒霜四面而起,鸟窝里空空荡荡,再仔细寻了一遍,整个屋子连鸟的踪影都没有。
鸟儿不见,肯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前几天周围野花猫成群结队的在鸟房门口转悠,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出门也都是认真锁门。谁会打开门呢?父母外出干活,肯定是在家的奶奶。得此结论,立马去找奶奶询问情况。看到两个气势汹汹的的孙儿来找麻烦,奶奶说道,可能是她今早进屋拿煤炭而忘了关门,疑问是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着急的说鸟儿不见了,奶奶不以为意地说到:“哎呀,不见了就不见了,你看那几只鸟,把整个屋子弄的脏兮兮,乱糟糟的,还这么费粮食,你们就不应该养!”从奶奶口气中我们不免听出了她对鸟儿十分的嫌弃。我们甚至觉得她是故意打开门,把鸟儿扔了出去,谋害了它们。看着我和弟弟止不住眼泪的怨恨眼神,她又缓和了语气说道:“哎呀,奶奶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打开门拿拿煤炭,就忘记关门了,走,我和你们去找找,看看她们是不是飞走了”,而后,奶奶跟在我们后面并不诚心的这里看看,哪里走走。生气,愤怒,以及找不到心爱小鸟的无力感让我们对奶奶十分憎恶,甚至一度觉得奶奶是世界上最恶毒的人。以至于好几个星期都没搭理她。
大人们恨之入骨的老鼠,却也是我们心头的最爱。小时候,家里粮食堆里,草堆里,总会遇到几窝小小的老鼠。有的还没长毛,嫩粉色的皮肤,还未睁眼的小小几只依偎在一起,摸上去凉凉的软软的。有些已经长毛,毛茸茸的,睁开黑亮黑亮的小眼睛,稚嫩的左顾右盼,寻找着那个早已丢下它们独自逃跑的温暖怀抱。爸爸妈妈看见了,总是嫌恶地想要第一时间把它们扔远一些。但耐不住我和弟弟的磋磨,总会留下它们。我和弟弟十分欣喜遇到如此可爱的伙伴,换个地方悉心照顾起来。没有条件喂养,也没有喂养经历的我们,只会给它们喝点水并用心地为它们搭建一个温暖的小窝。待我们新鲜劲一过,注意力被转去其他事情上后,父母便会毫不犹豫的把他们丢弃。待我们想起在转回头寻找,这窝小可爱早已不知被父母扔去哪里了。只能十分伤心的大哭一场,责怪父母,发泄着自己的不满。
对于我们精心喂养的小鸟,爱不释手的小鼠,父母们总是不以为意。千方百计破坏我们的良苦用心后,面对我们闹脾气,他们只会认为我们小题大做,无理取闹,甚是是性格缺陷。从来不会设身处地地从我们的视觉去感同身受。所以,作为儿童的我,是能理解童年鲁迅对阿长谋死我隐鼠后对她产生的憎恶之情。
但现在想想小时候掏鸟窝的行为是多么不该,已身为父母的自己,能感同身受鸟妈妈找食物回家,孩子连同窝都消失之后的无措和悲恸,谁能舍弃孩子呢?没能力去喂养小小的老鼠,何不就不要去操心,早早丢弃比亲眼目睹它们死去,父母的选择才是对的。
所以,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人生占位不同,都会有不一样的考虑和处理的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纠对错,换个角度,我们会理解。